自20世紀60年代瑞典科學家Branemark提出骨結合理論后,口腔種植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經過近五十年各國學者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種植已在口腔中占據重要地位,現已成為缺牙修復的方法之一。
要達到良好的種植修復效果,主要取決于術前仔細檢查缺牙部位牙槽嵴的高度、寬度、骨密度以及周圍重要解剖結構,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計劃,并把術前設計準確轉移到手術中。盡管經驗豐富的醫生能根據X線影像在手術中較準確的把握種植體位置、方向和深度,但由于頜骨解剖結構的個體差異,放射條件的限制再加上術中體位和視野的限制,使實際種植位置與預測種植位置易發生偏差,這種情況下易造成植入區骨穿孔及臨近重要解剖結構如下牙槽神經管、上頜竇、切牙孔、鄰牙的損傷。且種植體位置不當也影響上部結構的修復,從而影響修復后的功能和美觀。
臨床上應用較多的為傳統導板,它制作簡單,成本低廉,但它只考慮了種植修復后的效果和頜骨的解剖結構,對于多牙缺失、頜骨骨量不足的情況還存在局限性。隨著數字化醫學的發展,3D打印技術的諸多優點和廣泛應用,可以根據患者CT數據,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并用3D打印技術制造種植導板。高效、精確為其主要優點,但價格較昂貴。
手術導板的治療過程
1.首先有石膏牙模+口掃數據(也可以自己打印牙模)——患者拍攝CT
2.對CT及牙模數據進行擬合
3.設計種植方案
4.確認種植方案
5.設計手術導板生成手術報告
6.打印種植導板準備手術工具
7.使用導板進行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