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B230P-VJ44AA ABA電機 采用UNIX還是采用NT操作系統、采用的還是通用的監視軟件,操作系統和監視軟件配合比較好時可以減少死機現象;差別大的是通訊網絡,差的是輪詢方式,的是例外報告方式,根據我們的實驗,其速度要相差七八倍。 80年代中期,許多單位和個體技術人員都想涉及DCS的開發和生產。由于資金投入太多,軟件的工程量太大,需要軟件開發人員、硬件人員和工程人員協調工作,另外DCS的開發畢竟太復雜了,它涉及到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和顯示技術。幾個技術人員不可能掌握那樣多的技術,同時也沒有那樣多的資金投入,并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有產出。幾個技術人員是沒有力量來支撐的。許多技術人員只能望DCS興嘆。許多單位如幾個大鋼鐵公司的自動化部也由于資金不足退出DCS的開發。如阿城繼電器廠從1984年就開始DCS的開發,并取得很好的成績。由于資金不足和管理混亂,也無奈的基本退出DCS的角逐。STD總線的產品是控制系統的中間產品,90年代初期生產廠家很多,每年在國內達到幾億的銷售量(與現在國產的DCS銷量相當)。由于終用戶的工作量很大,也正在退出市場。 90年代中期,DCS的部件除功能塊以外,在市場上都能買到。如控制器可以用PC機主板,DCS網絡也可以用以太網。人機界面可用通用監控軟件,如組態王等。市場形勢比80年代有很大改變。又一次浪潮涉及開發DCS,各種牌號的DCS紛紛出籠,大約有上百種系統推向市場。仔細分析,都在較低層次上重復,功能單一,形不成規模。 由于政府有關部門的界入,開始有新的單位進入DCS的開發。政府的有關部門無論從資金還是項目都大力支持,所以得到蓬勃發展。如北京和利時、上海新華和浙大中控。他們都有幾百套的銷量,基本形成規模生產。他們雖然一時還達不到進口的水平,但控制的基本要求還能滿足。從系統的結構和I/O板的生產來看,已經有相當高的水平,和上的水平已相差不遠。如無錫生產的I/O板就很美觀。人機界面的軟件國內已有開發,如組態王,每年有2000套的銷售量,經使用情況也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