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微動力處理設備設施污泥厭氧消化的影響因素
一般而言,影響污泥厭氧消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①溫度。溫度是厭氧發酵過程主要影響因素,適宜的溫度能使污泥中有機物充分分解,增加產氣量。根據溫度的高低可分為常溫消化(10-30℃)、中溫消化(30-35℃左右)和高溫消化(50-55℃左右)。目前的消化系統溫度一般在35℃左右,屬于中溫消化,在此溫度下,有機物的反應速率較快,產氣量比較多,產生的浮渣量比較少,且反應后污泥混合液固液容易分離。
②污泥底物營養組成。污泥底物營養主要表現在C/N比值,厭氧細菌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由投配污泥提供的,是衡量營養配比的重要的指標,C/N太高,細菌所需要的氮含量不足,消化液的緩沖能力就會降低,pH值就會下降;C/N 太低 ,氮含量過多,pH值就會升高,從而抑制消化過程,且容易造成系統中氨氮濃度過高,出現氨中毒。
③pH值。水解過程與發酵菌及產氫產乙酸菌對pH值的適應范圍大致為5-6.5,而對產甲烷菌的pH值的適應范圍為6.6-7.5。如果超出厭氧微生物生長繁殖適宜的pH值范圍,進而影響微生物細胞內的生物化學過程。
④其他影響因素,如攪拌,其目的是使消化池內的新舊污泥混合均勻,同時避免污泥結殼,使消化產物及時分離,從而提高消化效率、增加產氣量。另外則是污泥齡與投配率則表現在污泥在消化池內的停留時間,投配率是指每天投入的新污泥占消化池有效體積的比例,投配率高,消化速度慢,則會造成產氣量下降,所以需根據基建面積和含水率適量投配。
生活污水微動力處理設備設施污泥厭氧消化技術預處理方式
在污泥厭氧消化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一定的預處理技術,例如破壞細胞結構,釋放有機質,促進污泥的水解速率,從而改善污泥厭氧消化性能,使污泥厭氧消化技術的經濟性和可用性不斷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