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排放氨氮水質傳感器
常見的現場污水處理系統主要由化糞池和土地處理系統構成。污水流入化糞池經厭氧分解后,去除了部分有機物和懸浮物,后流入土壤滲濾層,經滲濾、吸附、生物降解等凈化作用后流入潛水層。除少量蒸發、植物吸收外,地下水是處理后出水的終去向。可以發現,無論場地構成、凈化機制還是水的終去向,均與我國農村現有的洗滌廢水“滲坑”式排放類似。那么,美國的現場污水處理系統如何做到環境污染和健康風險可控,并得以合法存在并推廣應用的呢?
現場污水處理系統從過渡性的臨時設施逐漸發展認定為久性的分散污水處
污水排放氨氮水質傳感器
理設施,得益于對土地處理技術的系統研究、實踐和不斷改進,形成了覆蓋排水特征調查、場地評估以及選址、設計、安裝與維護等整個流程的技術、方法與規范體系,編制了《現場污水處理系統手冊》、《設計手冊:現場污水處理與排放系統》、《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管理指南》等指導性文件,部分州府還提供了包括稅收減免在內的財政支持政策。作為美國極為重要的農村污水處理技術形式,現場污水處理系統為美國農村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糞尿與洗滌廢水分類處置的現實背景下,針對洗滌廢水排放總量不斷增加、排放方式混亂無序和監管缺位的問題,有必要借鑒美國現場污水處理系統的成功經驗,通過對洗滌廢水排放特征、主要污染物在土壤系統的轉化與歸趨規律以及適用條件的研究與實踐,發展出適用于我國農村特點的洗滌廢水低成本、原位處理技術方法,為農村地區水土環境安全和質量改善提供有效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