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8155溶氧計、溶氧儀、水質測試儀(帶防水功能)
特點:
1. 測量快速,開機就能校正測量,不需要啟動過程。
2. 結實耐用,防撞罩設計,有效防止碰壞溶氧頭;專業高質量電纜線,耐彎折,防紫外線。
3. 配合攪拌器,可以精確快速測量底層溶氧!
4. 使用簡單,容易操作。
5. 校正簡單,空氣中校正即可。
6. 維護保養簡單。
儀表特點:
1. 智能化儀表,適用于水產養殖、工業污水、造紙、環境監測等場合。
2. 使用簡單,容易操作。
3. 中文按鍵、中文說明書更適合水產養殖戶。
4. 測量快速,開機就能校正測量,不需要啟動過程。
5. 測量精準,讀數穩定。
6. 高度智能化,有自動溫度補償和鹽度補償,測量即可得到精準的溶氧值和溫度值,不需要再做查表、轉旋鈕等任何額外工作。
7. 能保存99筆測量值。
8. 能設定鹽度補償,適合淡水和海水養殖。
9. 結實耐用,防撞罩設計,有效防止碰壞溶氧頭,專業高質量電纜線,耐彎折,防紫外線。
10. 維護保養簡單。
規格 | 溶解氧 | 溫度 |
測量范圍 | 0.00~30.0毫克/升 | -5.0~60.0 C |
分辨率 | 0.01毫克/升 | 0.1 C |
精度 | 3.0%滿量程 | 0.5C |
校正 | 空氣中100.0% | --- |
鹽度補償 | 有 | --- |
自動溫度補償 | 有 | --- |
水產養殖儀表使用誤區:
誤區1. 有些養殖戶認為根本不需要水質儀表,只要憑經驗看水就可以了。這種想法不全面,經驗當然重要,如果再加上水質測量儀表,那就如虎添翼了,能夠準確知道水質好壞的程度,能夠提早知道水質變化的趨勢,這樣就能及時、準確地安排調水作業。
誤區2. 大多數養殖戶認為發生缺氧時才需要溶氧儀,其實溶氧、酸堿度、溫度是養殖的三大基本參數,只有隨時掌握這三大基本參數,才知道水體的狀況;才了解水體的趨勢是向好還是變壞;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水作業;才能確定投喂餌料的多少等等。總之,一切要以提前預防為主;要以及早微調為主,如果等出問題了再下猛藥,一則已經造成傷害;二則水體的劇烈變化會對所有養殖魚類、蝦類、蟹類等造成應激反應;三則成本很高。
誤區3. 隨便買一個溶氧儀、氧化還原電位計、酸堿度儀、鹽度計就可以了,有些酸堿度儀甚至只要百把元左右,這種想法很危險。每種儀表都有適用范圍,市面上很少有專門針對養殖水體而設計的儀表,大部分都是工業用通用儀表。
工業通用儀表:給專業人員使用,對使用者有較高要求,甚至要經過專業培訓。如果拿工業通用儀表來測量養殖水體,往往出現讀數偏差大、讀數不夠穩定、使用壽命短、容易損壞等問題,這不是儀表的問題,而是工業用通用儀表不適合用于養殖水體測量,
養殖專用儀表:廠家已經過專門升級設計,性能遠高于工業通用儀表,使其能夠適應養殖環境,并且降低了對使用者的要求。所以要選購適合養殖用途的水質儀表。要測就要測準,測不準就會誤事!
溶解氧小常識
1. 不同魚類對溶解氧的需求。
根據對溶解氧的需求量的大小淡水魚類可以分為四個類群:需氧量的魚類如鮭鱒魚類,主要生活在急流、冷水環境中,水體中溶解氧要求在6.5~11mg/L(在3mg/L時就會出現窒息死亡);需氧量高的魚類如白甲魚和一些鮈屬魚類,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7 mg/L;需氧量較低的魚類如四大家魚,水體中溶解氧要求在4~4.5mg/L以上;需氧量低的魚類如鯉魚、鯽魚和一些熱帶魚,他們可以在0.5~1.0 mg/L溶解氧的水環境中存活。
養殖魚類對水體中缺氧的生理反應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再表現為向高溶解氧水域遷移或游到水面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浮頭)、進一步缺氧則是魚體窒息死亡。當養殖魚類出現"浮頭"時,魚體實際上己經處于嚴重缺氧狀態了,而很多養殖戶以養殖魚類是否出現"浮頭"作為缺氧與否的指標,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長期如此,魚類的生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魚類出現窒息死亡時水體的溶解氧含量稱為魚體的"窒息點","窒息點"的高低可以反映魚類耐受低氧能力的大小。在養殖池塘中,一些野雜魚如鯵條的窒息點、其次為鰱鳙魚、再次為鯉鯽魚,如幾種養殖魚類的窒息點分別為:鰱魚0.72~0.37mg/L、鳙魚0.68~0.34mg/L、草魚0.51~0.3mg/L、鯉魚0.34~0.3mg/L,鯽魚0.13~0.11mg/L。因此,野雜魚出現浮頭就已經輕度缺氧,鰱魚浮頭已經是中度缺氧,鳙魚浮頭已經是重度缺氧、鯉鯽魚浮頭就嚴重缺氧了。
一般認為,對青、草、鰱、鳙、鯉、鯽等攝食和生長宜溶氧量為每升5~5.5 mg/L或更高;溶氧量在3mg/L時上述家魚均能安全生存;在2 mg/L下時,魚就會呈現呼吸加快、能量消耗加大生長速率降低等現象,餌料系數也要增大;當溶氧量接近1mg/L時,將會產生"浮頭",停止攝食或窒息現象,溶氧在1mg/L以下時,將引起窒息死亡。
河蟹適宜的溶氧量在5mg/L以上,低于5mg/L以會影響生長,在2mg/L以下便會蛻殼不遂而出現死亡。
南美白對蝦生長適宜的溶氧量在5mg/L以上,能忍受的溶氧量為1.2mg/L。
青蝦(又叫河蝦)生長適宜的溶氧量在5mg/L以上,溶氧低于 2.5mg/L時青蝦停止攝食,低于 1mg/L時容易因缺氧浮頭而死亡。
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過量,此時魚苗、蝦苗易得氣泡病。氣泡病就是養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而進入魚體栓塞在組織內的疾病。導致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的原因很多,見的是地下水含有過飽和氧氣,沒有經過充分曝氣,立即導入池中,或者是池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過多,經日光照射,產生大量氧氣使得溶氧過高。這些氣體一旦進入幼苗組織中,會因栓塞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種癥狀與病變,如呼吸困難,突眼、貧血,甚至死亡。氣泡病易發生于夏季高水溫期,死亡率一般低于5%,但急性病例可造成魚苗100%的死亡率。
2. 溶解氧的主要來源。
池塘水體溶解氧的來源主要有:池塘換水;空氣溶解氧;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在這三種來源中以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為主要來源,其次為空氣溶解的氧。有資料表明,在晴天無增氧的精養池塘中,水體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可以占池塘一晝夜產生的氧氣總量的90%,而空氣溶解的氧僅占10%。在光照很好的白天,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通常使上層水體的溶解氧達到過飽和,此時即使開動增氧機也不能使空氣中的氧氣溶解于水體之中。此時開動增氧機的作用是使上下水層的溶解氧進行調和。白天池塘底層溶解氧較低、上層水體的溶解氧因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而通常處于過飽和狀態。這樣,在白天的下午適當開1~3小時的增氧機使上下水層的溶解氧進行調和是非常必要的,也叫午間補氧,而在太陽下山后的傍晚為了避免便水中的氧氣溢出切忌開動增氧機。
3. 溶氧在池塘中的分布。
a) 垂直分布:晴天的中午及下午,表層水中溶氧甚多(一般是指水深50cm之內),可達20mg/l之多,底層水溶氧甚少(一般是指水深100cm以下),只有4~5mg/l,甚至更少,中層水溶氧隨深度增加急劇減少。
b) 水平分布:主要取決于風向風力,無風狀態下基本一致,有風情況下,下風口溶氧高,上風口溶氧低。
4. 溶氧在一天中變化情況。
a) 最小值通常出現在早晨日出之時,值通常出現在傍晚日落之時,日出后的整個白天溶解氧逐漸升高,日落后的整個夜晚溶解氧逐漸降低,溶氧值與最小值出現的具體時間跟季節也有關系,冬季
b) 白天在有光照的情況下,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產生的氧大于魚類等消耗的氧,所以溶氧逐漸升高,夜間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所有魚類、植物等都消耗氧,所以溶氧逐漸下降。
5. 溶氧值、最小值出現的一般規律。
a) 值通常出現在夏季日落之前的上層水中。
b) 最小值通常出現在下述場合:
1) 日出前的底層水中。
2) 夏季停滯期處于分層狀態的底層水中,上風口的底層水中。
3) 水質過肥、放養太密、投餌施肥過多、水底淤泥很厚的魚池,遇上夏季天氣悶熱、氣壓低、暴雨強風之后,表層水與底層水發生垂直流轉混合,帶起淤泥,這時整個水體都有可能出現溶氧值,甚至造成養殖魚類大量死亡的事故,上述情況如果發生在晚上則后果將更加嚴重。
6. 測量水深的選擇,一般有測量上層水和底層水兩種選擇:
a) 一般利用水體的中層和上層進行養殖魚類的池塘選擇測量水面下50cm,即測量上層水,如四大家魚的養殖等。
b) 一般利用水體下層進行養殖魚類的池塘選擇測量水面下100cm、同時離池底約10cm,即測量底層水,如蝦、蟹養殖等。
7. 溶氧日變化量說明了什么?
上層水的溶氧日變化值用于判斷水體肥度,小于7mg/l表示水體偏瘦,介于7~10mg/l表示水體適中,大于10mg/l表示水體偏肥,對于有水草的池塘要考慮水草的影響,如出現水體清瘦但溶氧日變化偏高,則說明水草偏多。
氧化還原電位小常識
1. 氧化還原電位簡介:
氧化還原反應是氧化劑和還原劑之間在水溶液中進行的電子交換過程。氧化還原電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 : ORP )就是還原劑和氧化劑之間的電位差, 是反映水體氧化還原能力的量度, 單位通常用毫伏表示(mV )。
氧化還原電位是反映水體的一個綜合性指標, 它雖然不能明確表明某種氧化物質與還原物質的濃度, 但是能幫助我們了解水體中可能存在什么樣的氧化還原物質及存在量,了解水質狀態;
氧化還原電位可以解釋為水質的“活力”,當水體的氧化還原電位高時, 表示水體氧化能力強, 即處理生物代謝的還原性有機物能力強,系統可更快更有效地處理污染物。因此, 一般水族館水體皆保持相對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值。
2. 氧化還原電位的測量:
一般的pH值測定儀都能兼測氧化還原電位,但如果用來測量養殖水體幾乎不可能,因為養殖水體是一個弱氧化還原體系,理論上測量要等待大約48小時才會達到平衡而測得準確氧化還原電位,但這期間水體自身的氧化還原電位在不斷變化,所以根本無法準確測量,只有購買專門的、快速的氧化還原電位計才能準確測量,所以一定要購買專門針對水產養殖的、快速的氧化還原電位計。
理論上應該測量水體和底泥的氧化還原電位,但底泥的測量不好掌握,位置差一點點、陷入底泥深度差一點點測量數據差異很大。所以對于一般養殖戶而言,不建議測量底泥的氧化還原電位。建議定點、定時持續監測底層水體(離池底約10cm)的氧化還原電位,關鍵是看氧化還原電位的變化趨勢,提早掌握水體的惡化情況,及早采取措施。
3. 氧化還原電位的應用:
氧化還原電位值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上作為檢測系統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氧化還原電位需連續檢測, 從其數值的變化可以知道系統中可能發生的變化, 如果ORP 值顯示突然下降, 而下降趨勢一直發生。表明該水體發生了某些過程導致水質下降。該過程可能產生某些污染物, 從而使水體發生氧化反應, 耗去氧處理污染物。該過程連續發生, 則水體的ORP 將很快下降。以上過程的發生, 水體看起來可能很好, 但ORP 值有問題, 此時需用加強檢測, 尋找原因, ORP低表明系統中的還原性物質或有機污染物含量高, 不利于養殖生物的生長; 所以持續監測水體的ORP值的變化,可以提早診斷水體的狀況。
但過高的ORP 值對生物也是不利的。一般好氧性微生物+100mV 以上均可生長, 但以+300 mV~+ 4 00mV為。厭氧性微生物只能在低于+100mV以下生長。而兼性厭氧微生物在+100mV以上進行好氧呼吸, +100mV以下進行發酵。
過高的O RP 表明水體的氧化能力強, 而珊而珊瑚、海葵及各種微生物均屬還原性有機物質, 可傷害其表面細胞。如超過+500mV 時, 珊瑚蟲將其觸手縮回, 等環境O RP降到正常值后才伸出。海水系統中ORP 一般維持在+360mV~+390mV為。
4. 淡水養殖環境中的ORP變化情況:
從文獻報道和本研究室測定的結果來看,養殖池塘一般存在水體上下層交換,池塘泥水界面有比較高的氧化還原電位,在400mV以上,從水層溶氧也可以反映出來,只要溶氧達到1毫克/升以上就不存在還原態。而養殖池塘底泥則由于沉積物不同,氧化還原電位值變化情況不同,但都隨著底泥深度增加,氧化還原電位呈現降低趨勢。底泥0~250px(約2~3cm)深度為活性淤泥層,在這里可能看到ORP急劇下降,最終降到0mV以下,隨著深度繼續增加,ORP繼續減少,底泥開始呈現還原態。
5. 氧化還原電位對底泥中微生物的影響:
隨著底泥中氧化還原電位的降低,各種微生物活性也隨之發生改變。隨著底泥深度增加,依次存活的微生物種類為好氧微生物、微氧微生物、兼性微生物、厭氧微生物。相應表現在氮循環上,則先是氨化細菌與硝化細菌進行有氧呼吸,產生氨氮、亞硝酸鹽,好氧微生物一般生活在+100mV以上,以+300mV~+400mV為。隨著氧化還原電的降低,出現鐵錳呼吸,干塘曬塘時被氧化成三價的鐵,此時逐漸被還原成二價鐵,這個過程耗氧產酸,所以底泥pH值下降。氧化還原電位繼續降低,當氧化還原電位環境為-200~-250mV,專性厭氧微生物出現生長,硫酸還原菌進行硫呼吸,原本存在的硫酸根被還原成硫化氫,硫化氫跟亞鐵離子、錳離子反應,生成FeS、MnS,土壤變黑。當氧化還原電位環境為-300~-400mV,底泥處于極度缺氧狀況,專性厭氧產甲烷菌即開始分解底泥中的有機質產生甲烷。淤泥厚的池塘用竹竿捅了后水面冒氣泡,這種氣泡即是底泥產生的甲烷。
6. 養殖為什么必須重視氧化還原電位:
因為氧化還原電位亦是池底惡化與否的指標,而蝦子為底棲的動物,因此在養殖過程中,偵測氧化還原電位更為重要,當氧化還原電位低時,池底則呈還原態,會有大量的NH3(氣態氨氮), H2S(硫化氫),NO2(亞硝)等還原態的物質出現,當氧化還原電位高的時候偏于氧化態,會有大量的NH4(離子氨氮)產生,此時對池蝦所受的緊迫非常的大,甚而會造成池蝦的浮頭乃至死亡。
一般養殖者習于偵測NO2,H2S, NH3/NH4的濃度高低,認為這些物質是導致養殖動物發病與否的主要原因,當然這沒有錯。但殊不知這些物質也是經過各種生化反應的結果,殊不知道這些物質在水中存在量的多寡已是果,而非真正的源頭。而由于氧化還原電位決定生化反應是否能進行,因此事先監測氧化還原電位,了解其是否處于正常范圍之內,并事先采取適當措施,改變底泥以及水體中的氧化還原電位,從而影響微生物活動,影響化學反應進行方向,最終使其朝著有利方向進行,才能真正減少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養殖過程中若僅測定NO2,H2S, NH3/NH4而得知其含量已很高,才采取補救措施,在時效上已經晚了一步。
所以應該進行氧化還原的測定,當發現ORP下降趨勢明顯且持續發生時,就應當開始采取預防措施,諸如換水,打水車,放沸石粉或投放適量的有益細菌等水質處理劑,都可以有效地防患于未然,若是等到偵測出NO2,H2S,NH3/NH4已達危險濃度時,再進行緊急處理,可能為時已晚。故ORP 是水質變化的先行指標,能有預警之功能。
可以據水質的氧化還原電位來判斷水質的好壞,當氧化還原電位維持在+300mV~+450mV時,就意味水中的硝化細菌正在有效的分解有機化合物,當電位低于+200mV時,因有機廢物的堆積,氧化還原不足,水質惡化。
養蝦水質范圍+200~+450mV。
7. 養殖水體中影響氧化還原電位的因素:
餌糞便有機物含量豐富,是養殖水體氧化還原電位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微生物可通過各種氧化、生化反應將長碳鏈有機物降解為二氧化碳,若生化氧化過程不斷進行,伴隨著生成氧化產物,理論上講會導致養殖環境宏觀氧化還原電位不斷提高。然而,實際情況是養殖過程中尤其是精養池,殘餌糞便量遠遠大于微生物所能分解的量,導致呈還原態有機物大量積累,水體沉積物加厚,ORP降低,長碳鏈有機物上的氮、磷、硫等物質反而被還原,最終產生氨氣、甲烷和硫化氫。
此外,在養殖水體中除有機物外,ORP還受到諸如pH值、各種離子、堿度、硬度、溫度、生物代謝、生物負荷量、溶氧 、投餌、換水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指標之間又存在互相影響。譬如堿度增加導致pH升高,而pH升高則導致ORP降低。其中堿度對ORP帶來的效果比pH單純升高所帶來的效果更強。微生物的生長過程不能改變周圍環境的ORP , 但其代謝產物為還原性有機物, 則可降低ORP , 同時消耗氧氣, 亦使ORP 值下降。
8. 提高養殖環境ORP的方法:
氧化還原電位客觀反應了養殖水體的好壞,是水質變化的先行指標,能起到一定預警功能。氧化還原電位降低,說明水質在惡化,因此一般養殖池都需要提高氧化還原電位,下面介紹幾種提高氧化還原電位的方法。
(1)物理方法
最直接提高氧化還原電位的方法是開啟增氧機。其次是減少水體中還原性物質的投入,主要是減少投餌量。還可以采用鐵鏈拉底的方法攪動底泥,增加底泥與空氣的接觸面,從而提高底泥的氧化還原電位,減少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產生。
(2)化學方法
可以不定期向池塘中投入漂白粉、過氧化鈣、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化學物質,使用時采用片劑或顆粒制劑,讓物質直接沉到池底發揮作用。其中有些物質平常都被大家看作消毒劑,其實低劑量、少量多次使用時它們就變成提高氧化還原電位的調水劑。但這類物質使用后有個缺點是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水體菌藻平衡,使用完后還需要再調藻調菌,不是非常經濟。
(3)生物方法
養殖一段時間的池塘,或是連續多年沒有翻塘、干塘、曬塘的老塘,底泥中沉積有大量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都是還原性物質,會降低底部氧化還原電位,即而出現硫酸鹽還原菌、產甲烷菌等專性厭氧菌生長的環境,導致硫化氫、甲烷等物質的產生。為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減少底泥中的氧債,定期向養殖池中投入各種微生物制劑,或是通過其它途徑創造有利于微生物繁殖的條件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