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概況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的用水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傳統的污水自然排放方式很難與用水現狀相匹配,從而導致街區內污水橫流,影響農村地區的環境衛生。加之近年來國家對新農村建設要求的提高,使得農村污水治理設施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必要基礎設施之一。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具有以下特點:農村人口居住分散,村莊大多位于城市遠郊地區,污水集中收集受地理和經濟問題制約,宜采用分散處理的模式;另外農村污水量變化系數大,污水中N、P含量高,可生化性強,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低,宜采用生物處理技術;農村的經濟力量薄弱,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宜選擇投資小、維護操作簡便的污水處理工藝。綜合以上特點,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且維護操作簡便的污水處理技術,成為解決農村水污染問題的關鍵。
湖北省丹江口市壩區及鄰庫鄉村污水處理站工程在丹江口市壩區及鄰庫鄉村新建20個生活污水處理站,每個村鎮的人口幾百人到幾千人情況各異,農戶分散情況也各不相同,為使本方案符合本項目的實際情況,我公司通過踏勘現場了解并分析各村鎮的實際現狀編制本方案。
設計依據
1) 踏勘現場了解的相關數據、參數
2)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
3) 《廢水處理工藝設計案例》
4) 《給排水設計手冊》
5) 《建筑中水設計規范》
設計原則
- 依據施工地點整體設計進行局部深化設計。
-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的各項規定,確保經處理后水質達到有關標準。
- 采用技術*,運行可靠,操作管理簡單的工藝,使*性和可靠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 采用目前國內成熟*技術,盡量降低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
- 平面布置和工程設計時,布局力求合理通暢,盡量節省占地。
- 廢水處理站應盡量操作運行與維護管理簡單方便。
設計邊界條件
設計處理規模
根據用戶所提供數據,日處理水量為400 t/d,系統按每天24小時運行,則每小時處理量為17 t/d。
設計進水水質
根據用戶所提供的數據可知, 原水為生活污水,其主要水質指標為(數據引自類似工程實例):
生物需氧量(BOD5) | ≤80mg/l |
懸浮物 | ≤80mg/l |
化學需氧量 | ≤ 150mg/l |
PH | =6~9 |
NH3-N | ≤20mg/l |
設計出水水質
出水水質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雜用水水質》(GB/T 18920-2002),主要指標見下表:
| 項目 指標 | 沖廁 | 道路清掃消防 | 城市綠化 | 車輛沖洗 | 建筑施工 |
1 | pH | 6.0~9.0 | ||||
2 | 色度(度)≤ | 30 | ||||
3 | 嗅 | 無不快感 | ||||
4 | 濁度(NTU)≤ | 5 | 10 | 10 | 5 | 20 |
5 | 溶解性總固體(mg/L)≤ | 1500 | 1500 | 1000 | 1000 | — |
6 |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mg/L)≤ | 10 | 15 | 20 | 10 | 15 |
7 | 氨氮(mg/L)≤ | 10 | 10 | 20 | 10 | 20 |
8 |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mg/L)≤ | 1.0 | 1.0 | 1.0 | 0.5 | 1.0 |
9 | 鐵(mg/L)≤ | 0.3 | — | — | 0.3 | — |
10 | 錳(mg/L) ≤ | 0.1 | — | — | 0.1 | — |
11 | 溶解氧(mg/) ≥ | 1.0 | ||||
12 | 總余氯(mg/L) | 接觸30min后≥1.0,管網末端≥0.2 | ||||
13 | 總大腸菌群(個/L) ≤ | 3 |
廢水工藝的選擇
根據國內外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和工程實踐,以生活污水為處理對象的水處理工藝主要有三種:
生化處理技術
生物處理技術就是利用微生物來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常用的工藝主要有:
其一、活性污泥法,例如,*混合曝氣法、延時曝氣法、深井曝氣法、純氧曝氣法、氧化溝、兩級活性污泥法以及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法)、ICEAS法等。
其二、生物膜法,例如,生物接觸氧化法、生物轉盤、生物濾池等。
傳統的活性污泥法(*混合曝氣法)已使用多年,應用面較廣,具有較成熟的設計參數和運行管理經驗,但*混合曝氣法生物負荷率較低,曝氣時間長,污泥產量高,易產生污泥膨脹,占地面積較大。延時曝氣法、深井曝氣法和純氧曝氣法都是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改進,通過改變曝氣方式提高生物負荷率,減少剩余污泥產量。但延時曝氣法曝氣時間長,占地面積大;深井曝氣法施工困難,動力消耗較大;純氧曝氣法以純氧作為氣源,運行費用高,管理復雜,一般很難被用戶接受。
目前,在我國生活污水和中水工程多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進行處理。生物接觸氧化法在反應器內裝有填料,使反應器內污泥濃度大大高于傳統的活性污泥法,因而,污泥負荷大大提高,可達0.5kgBOD5/m3•d,具有承受較高有機負荷和沖擊負荷的能力,曝氣時間的縮短使占地面積大大降低。由于生物膜法不存在污泥膨脹之憂,操作管理方便,因而六十年代后期,在國外得到廣泛的應用和開發研究。由于填料的發展和不斷推陳出新,使生物接觸氧化法得到完善,使其應用更加簡單、方便、可靠、高效。我國從七十年代末期開始生物接觸氧化法的應用研究,至今已近二十年,填料已更新換代到第五代,這不僅推動了生物接觸氧化法的發展和應用,也使我國的生活污水處理和中水處理,尤其是小區生活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得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