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企業風向標】9月10日,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中,相關領導特意提到在大連高新區參觀創業工坊的所見所聞,“我在那里看到有企業通過互聯網聚集28萬全國的設計師、創客,來改造東北的3萬臺機床,一兩個人能調動起28萬人的智慧,一定能成大事。”
這一表態,再次引發人們對“中國制造2025”及其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無限遐想。
工信部數據顯示,中國裝備制造業在2013年就已突破人民幣20萬億元的產值,中國也成為德國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在裝備制造業版圖中占據1/3份額的國家。“中國制造2025”就是推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一個20萬億元市場的轉型升級,商業機遇可想而知。
“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要素就是“智能轉型”,亦即智能制造。相關預測顯示,未來20年,“互聯網+工業”將帶來3萬億美元的GDP增量。由此可見,搶占了智能制造這一“風口”,就贏得了“中國制造2025”的zui大商機。
問題是,通往智能制造這一*目標的路徑是什么?業界不甚了了。工業化自動化領域的*——施耐德電氣給出了基于“精益生產”理念的漸進式路徑,“智能制造是我國制造業長期努力的方向,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實現。智能工廠是智能制造的基礎,從自動化角度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先實現單機自動化,再考慮連線自動化、車間自動化、工廠自動化,zui后才是智能工廠。”施耐德電氣一位高管近日表示,“精益生產”是智能制造的必經之路。
目前,施耐德電氣的業務歸為工業制造、電網和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四大領域。其中,工業制造領域中的智能制造和精益生產是施耐德電氣在中國制造業升級中的主要發力方向。
制造業日子不好過
對于占據超過1/3份額的中國制造業來說,“大而不強”是一大標簽。
世界銀行的統計表明,中國2012年的制造業增加值已超越美國位居*,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率僅為21.5%,在這一數據上工業發達國家均大于35%;同時,制造業增加值約占中國GDP的32.6%,但其能源消費卻占全國能耗的58%。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其仔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除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薄弱以外,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也是主要問題。
“歐洲正在振興自己的制造業,美國也在振興制造業,美國的增長率已經很快了,俄羅斯也起來了,所以中國制造業的出口變得很難。”一位中國企業界人士分析,中國很多制造企業是在模仿歐美,真正的創新不多,所以導致同質化競爭,價格上的競爭也很殘酷。
“對于中國制造業來說,現在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困擾,尤其是中低端的制造業。在長三角的溫州一帶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地區,中低端的制造業產能非常大,以前他們是有市場需求的,所以生存狀況還算可以,現在危機來了,zui先倒閉的就是這些公司。”上述企業界人士表示,即便是中國機械行業的一些大型企業,2015年的訂單跟往年相比差距也是很大的。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