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皓天裝備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宣布,成功研發出搭載 “量子級錯動傳感技術” 的 U 錯動彎折試驗機。該設備將柔性屏彎折測試的傳感精度提升至納米級,標志著我國在材料力學測試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突破。

隨著柔性顯示技術向 “百微米級彎折半徑”“百萬次循環壽命” 演進,傳統傳感技術已難以捕捉材料微觀層面的錯動信號。例如,柔性屏在 10 萬次彎折后出現的 0.1 微米級裂紋,常規傳感器往往無法識別,卻可能成為后續批量失效的隱患。此次聯合研發的設備,通過集成量子點標記與激光干涉測量系統,實現了對 0.01 納米級錯動位移的實時捕捉,相當于能感知原子級別的微小形變。
“量子級錯動傳感技術” 的核心在于三重協同機制:首先利用量子點涂層對柔性屏關鍵區域進行標記,其量子熒光特性可隨應力變化產生波長偏移;再通過哈工大自主研發的 “超分辨激光干涉儀”,將這種波長變化轉化為精確的位移數據;最后經 AI 算法重構出三維錯動場分布,采樣頻率高達 2MHz,確保不遺漏任何瞬時微觀變化。
在實際測試中,該設備展現出驚人的細節捕捉能力。對某款折疊屏鉸鏈材料進行測試時,其能清晰記錄每一次彎折中,金屬晶格在 0.5 納米范圍內的往復錯動,并通過熱力圖直觀呈現應力集中點的遷移軌跡。這一突破解決了傳統設備 “只能測宏觀結果,無法探微觀機理” 的痛點,為材料配方優化提供了原子級別的數據支撐。


廣皓天研發總監表示,與哈工大的合作實現了 “量子傳感理論” 與 “工程化應用” 的無縫銜接。哈工大團隊則強調,該設備的傳感模塊采用了航天級抗干擾設計,在強電磁環境下仍能保持 0.001 納米的測量穩定性,這一指標達到國際水平。
業內認為,該設備的問世將重塑柔性顯示、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材料測試標準。例如在航天器鈦合金構件測試中,可提前預警傳統設備無法發現的 “微觀疲勞累積”;在柔性屏研發中,能指導企業優化聚酰亞胺基板的分子排列結構。目前,該設備已進入試用階段,用戶包括京東方、中國商飛等行業企業。
此次校企聯合研發的成功,不僅推動了量子傳感技術的產業化落地,更構建了 “基礎研究 - 技術攻關 - 成果轉化” 的協同創新模式,為裝備制造領域的自主可控發展提供了范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儀表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儀表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合作、投稿、轉載授權等相關事宜,請聯系本網。聯系電話:0571-87759945,QQ:110302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