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建立組織架構相對完整、運行良好、覆蓋計量各專業的計量技術委員會體系,在提升量值傳遞溯源能力、服務和支撐計量管理、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發展和質量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
為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發〔2021〕37號),加強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提升計量技術委員會支撐計量治理能力,釋放計量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效能,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加強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科學規劃計量技術委員會專業布局;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等各領域專業人員的參與計量技術委員會;加強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測試設備、數字化轉型等領域計量方法研究,提升面向遠程、動態、在線、極端量、復雜量校準和法制計量監管等方向的計量技術規范供給,填補計量技術規范空白。
《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實現計量技術規范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引導和需求驅動并重轉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到2035年,結構優化、技術先進、國際兼容的計量技術規范體系更加健全,需求驅動、布局科學、政府引導、開放融合的計量技術委員會工作格局全面形成。
《指導意見》提出,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在生態環境、醫療健康、生物、化學、海洋、交通、氣象、測繪、資源等重點領域,以及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數字化轉型、碳達峰碳中和等創新領域,科學規劃計量技術委員會專業布局。明確各委員會的專業領域和發展方向,形成科學合理、相互協調的計量技術委員會專業體系。
優化計量技術委員會的組成結構,進一步提升計量技術委員會組成的廣泛性、代表性、公正性和先進性。《指導意見》提出,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等各領域專業人員的參與;面向新興行業、領域,合理增加代表性企業的專業人員參與比例。
強化計量技術規范對關鍵領域的支撐方面,《指導意見》明確,加強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測試設備、數字化轉型、納米技術與新材料、生物工程、碳達峰碳中和、能源資源、生態環境、防災減災、醫療健康等領域計量方法研究,提升面向遠程、動態、在線、極端量、復雜量校準和法制計量監管等方向的計量技術規范供給,填補計量技術規范空白。強化國家區域一體化發展重點領域的計量技術支撐,探索建立區域內地方計量技術規范等效互認和共建共享機制,服務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
同時,要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履行國際和區域計量組織責任義務,積極參與國際計量技術活動。《指導意見》指出,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計量領域的對接合作,推進計量技術規范信息共享,為中國產業“走出去”做好技術支撐。密切與國際計量組織的合作,積極參與在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醫療健康、清潔能源、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的國際計量技術合作交流。
《指導意見》還要求,積極參與國際重要計量規則規范制定,提升與國際接軌水平。積極參與國際計量組織技術委員會的活動,在制定國際計量規則規范中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并不斷提高對國際計量技術、國際計量規則規范轉化運用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提高我國計量技術規范與國際技術文件關鍵技術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和國際接軌水平,推進國際計量互認,促進貿易便利化。
為保障政策措施的實施,《指導意見》明確,加強組織領導,研究制定具體管理規定,科學制定計量技術規范項目計劃,爭取經費支持。加強統籌協同,加強政策協調聯動,優勢互補,確保各計量技術委員會間的工作協同。加強示范推廣,及時梳理和總結計量技術委員會建設和工作的典型經驗做法,并加以推廣。加強宣傳引導,全方位、多渠道開展計量咨詢、科普宣傳和知識傳播,推動計量技術規范在社會的廣泛應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