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文件】11月15日,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自治區貫徹落實《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進一步夯實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和水平,推動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區計量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碳計量和乳制品產業計量等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培養一批高水平的計量科研人才,研究一批實用性的
計量儀器設備。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在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建立國家和自治區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或重點實驗室。計量監督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建立新型計量監管模式和制度,推動監管重點從管器具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的全鏈條計量監管體制轉變,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到2035年,全區計量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以碳計量為重點,生物、新材料等主導產業計量為主線,多領域實現智能化計量,滿足經濟發展需求的現代先進測量體系不斷完善,綜合實力力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在深化計量科學研究方面,《實施方案》提出:
構建良好計量科技創新生態。充分發揮自治區計量測試研究院主陣地作用,搭建計量科研工作創新平臺,聯合計量技術機構、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業,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計量技術機構為核心,采取“揭榜掛帥”“賽馬制”“定向委托”等方式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對為計量科技創新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機構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加強計量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究。開展碳計量、乳制品產業計量領域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測量程序與有效性評價、效能評價等理論研究,推動計量理論在計量技術中的實際應用。開展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計量標準裝置研制,為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計量技術支撐。
開展新型量傳溯源技術研究。加強物聯網技術在量傳溯源中的應用,針對數字化模擬測量、跨尺度測量、復雜系統綜合測量等技術難題,開展計量標準裝置研制和量傳溯源方法研究,推動計量標準及標準物質智能化發展,適應扁平化、數字化的量傳溯源新要求。
加強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加強智能化計量校準等共性計量技術研究,建立促進計量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的產學研檢共享平臺,促進計量新技術、新方法成果轉化。
推動計量數字化轉型研究。探索“計量+信息化+智慧化+網絡化”轉型發展路徑。將e-CQS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平臺延伸到用戶。不斷完善計量行政審批數據采集工作,實現全區計量行政審批全流程網上辦理。推進數字校準證書改革,提高計量校準服務效率。推動全區計量數據中心建設,加強計量數據分析和應用,強化計量數據的溯源性和安全性,規范計量數據使用行為。
在加強計量技術應用方面,《實施方案》提出:
支撐先進制造與質量提升。實施全區制造業計量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計量技術支撐。圍繞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現代裝備制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加大先進計量檢定裝置和測量儀器設備研發力度,制定一批計量技術規范。不斷優化先進計量測試技術,精準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等需求,支撐自治區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系建設。大力推動“國家碳計量中心(內蒙古)”建設工作。實施生活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編制國家《碳計量監督管理辦法》《內蒙古自治區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內蒙古自治區用能單位能源計量管理體系評價技術規范》《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排放單位碳計量審查技術規范》《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計量規范》等。
服務自治區能源轉型發展。進一步優化自治區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提升企業接入端建設質量,保障能耗采集數據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建設充電樁等新型儲能計量測試研究實驗室,開展電力在線監測系統研究。大力推進能源計量審查,節能評價、規劃、技改評價等工作,促進重點用能單位完善能源計量管理體系,推動企業履行能源計量主體責任。加強能效水效檢測能力建設,強化標識產品監管,開展能效水效標識檢查和符合性檢驗,提高用能用水效率。
推進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推進“國家乳制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聯合國內重點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產業計量聯盟。推進“稀土功能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制定《內蒙古自治區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管理辦法》,全面推進自治區重點領域產業計量測試工作。
提升航天計量保障能力。加強航天數字量傳、檢測數據應用研究,推動航天裝備計量數字化、體系化發展。加強精密制造、動態制造、柔性工裝、綜合參數、并行工程等關鍵技術領域專用設備計量測試能力建設,不斷滿足航天制造中新機型、新項目等計量檢測需求。
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加快推進醫療健康、疫情防控、危險化學品、礦山機械、建筑施工、地質勘查等領域計量標準項目建設,加強災害預警應急、危險化學品等領域相關計量器具研制。強化交通監管設備、警用裝備、刑事技術產品等計量測試能力建設。支持計量技術機構聯合高等院校、生產企業和醫療機構,建立健康與安全類計量技術創新中心。
提高公共交通計量保障能力。提升交通行業量傳溯源能力,加強鐵路、公路、民航等領域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加強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有關計量檢定和校準方法研究,開展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計量檢定和校準服務。鼓勵計量技術機構開展交通一體化綜合檢測,持續提升計量對交通運輸的保障能力。
在加強計量能力建設方面,《實施方案》提出:
推進計量標準項目建設和標準物質研制應用。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分層級、分項目、分階段提升全區量值傳遞能力。自治區級法定計量技術機構負責建立先導性、戰略性、全局性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盟市級計量技術機構負責建立區域性、優勢性、長遠性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旗縣級計量技術機構負責建立便民性、基礎性、實用性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
加強計量技術機構建設。深化計量技術機構改革創新發展,優化全區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專業計量站及社會計量技術機構設置。大力推進計量技術機構創新發展,拓寬服務領域和范圍,開展計量標準器具研制和應用,加快數字計量設施建設和研究。培育計量技術機構核心競爭力,加大與其他市場主體的交流合作,逐步實現各類計量市場主體優勢互補、有序競爭、共同發展。
加強計量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學科帶頭人培養力度,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引進高層次計量人才,組建專家隊伍,打造科技創新團隊。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創新崗位設置,建立首席專家、首席計量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進一步加強注冊計量師隊伍建設,規范注冊計量師專業項目等考核工作。
完善企業計量體系。引導企業建立完善與其科研、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計量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結合實際需要建立企業最高計量標準,對內部使用的計量器具開展檢定。支持大中型企業通過測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計量管理水平。鼓勵各方加大對企業計量工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按規定進行稅前扣除。
加強計量文化建設。加強計量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支持高校自主設立計量相關二級學科、交叉學科及計量相關專業。嚴格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要求,做好計量基礎知識內容教學工作。強化計量法律法規和計量知識的宣傳工作,培育計量文化研究及科普基地,發展計量文化產業,開發計量科普資源,培養推薦計量大使。積極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計量精神,選樹計量先進典型,增強新時代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加強計量交流合作。加強與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及相關省(區、市)計量技術機構的計量科技創新合作,選派計量骨干進修學習,參與計量課題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和華北大區組織開展的計量比對活動。與相關省(區、市)共同建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計量服務協同平臺,推動黃河流域計量協同發展。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自治區計量部門與蒙古國標準化與計量局之間的合作交流,加強技術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合作。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