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標準】由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起草的團體標準《農藥污染地塊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指南》及由安徽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起草的團體標準《農藥污染地塊風險阻控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已完成。為保證該標準的科學性、嚴謹性和適用性,現公開征求意見。
《農藥污染地塊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指南》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參考GB 14554 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HJ 25.2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技術導則;HJ 25.4 建設用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HJ 25.5 污染地塊風險管控與土壤修復效果評估技術導則等規程編制。
本文件提供了農藥污染地塊修復與風險管控工作的基本原則、程序、內容和技術要求的指導。本文件適用于農藥污染地塊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方案制定、工程實施、效果評估和后期環境監管。本文件不適用于放射性污染和致病性生物污染的農藥地塊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與風險管控。
基本原則:
1.統籌性原則。農藥污染地塊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與風險管控宜兼顧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氣,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對人體健康和生態受體產生影響。
2.可行性原則。充分考慮農藥污染地塊的污染物濃度和分布特點、地塊水文地質條件、地塊周邊環境及土地規劃等因素,并經技術、經濟分析比較確定,合理選取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因地制宜制定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方案,使修復與風險管控工程切實可行。
3.安全性原則。農藥污染地塊修復或風險管控技術方案制定、工程設計及施工時,要確保工程實施安全,做好修復與風險管控過程的二次污染防治,特別是異味物質的防治,防止對施工人員、周邊人群健康和生態受體產生危害。
4.經濟性原則。按照經濟可能、技術可行的原則,對農藥污染地塊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進行適宜性評價和優選,提高修復及風險管控效率,實行低成本修復與管控,促進生態系統健康穩定、可持續利用與價值實現,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綜合效益。
《農藥污染地塊風險阻控技術指南》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參考GB 8978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12523 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T 14848 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7643 土工合成材料 聚乙烯土工膜;GB 18597 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8 危險廢物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 51220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范等規程編制。
本文件給出了農藥污染地塊風險阻控技術要點等。本文件適用于農藥污染地塊風險阻控的技術方案設計、工程實施、效果評估和后期監管。
總體要求:
1.農藥污染地塊風險阻控方案設計時,可選擇經濟可行的單項技術,也可多項技術聯用,包括將覆蓋阻隔屏障和垂直阻隔屏障聯用,或阻隔技術與修復技術聯用。
2.農藥污染地塊風險阻控方案設計中應依據 T/ACEF 027 對優先控制異味物質的識別和篩選情況,制定針對性異味物質防控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參照T/JSSES XXXX—XXXX(農藥污染地塊修復與風險管控技術指南)采取嚴格的異味防控措施。
3.農藥污染地塊阻隔材料選擇時需關注與污染物的化學相容性,確保控制措施安裝后不易發生降解或不良反應。可通過化學相容性試驗檢驗評估阻隔材料針對地塊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抗侵蝕性和耐久性,相關化學相容性試驗方法有黏度試驗、壓濾試驗、滲透性試驗和材料礦物成分檢測等。
4.為保證風險阻控措施,在農藥污染地塊的阻控方案確定前,可先利用實驗室小試和工程中試對相關項目進行試驗,以確認阻控效果。
以上內容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