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近日,由中紡標(深圳)檢測有限公司 、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 、內蒙古鄂爾多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起草, TC209(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的國家標準計劃《紡織品 纖維定量分析
顯微鏡智能識別法》征求意見稿已編制完成,現公開征求意見。
紡織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首要考慮的是織物中的纖維類別和成分比例。纖維含量的檢測標準大多數采用GB/T2910系列標準、FZT 01101、FZ/T30003、GB/T 40905.1及GB/T16988等標準進行定量分析,日常批量檢測時,有時需要使用大量強酸。強堿或有機試劑等有害化學品,長期接觸這些化學試劑,會強烈刺激呼吸道黏膜和腐蝕皮膚,稍有不慎極易發生燒傷、中毒事故,對實驗人員的身體產生極大危害,有時采用人工鏡數的測試方法,但是人工操作效率低、主觀性強、誤判率較高。
本標準采用光學顯微鏡法,具備一鍵式測量,能實現試樣圖像的無損、快速采集。顯微鏡智能識別意味著精細、可度量、可重復,確保每一批樣島都具有同樣水平的高質量測試,并將誤差降到最低。將帶動紡織檢測升級,實現從手動劍自動、從低產量到高產量的轉變,將紡織檢測引入了更加安全的工作環境,減少事故的發生和人為因素差錯的出現。現對目前市場上存在的設備進行了相關的比對測試。顯微鏡智能識別法能為檢測機構帶來可持續的流程,可減少酸、堿的使用量,降低消耗,減少有害廢液、廢氣等的排放,減少環境污染和人員主觀因素,提高纖維含量的準確率和效率。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文件規定了采用顯微鏡智能識別法自動測定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方法。本文件適用于山羊絨、綿羊毛、其他特種動物纖維及其混紡的各類紡織品。本文件適用于棉、麻(亞麻、苧麻、大麻、羅布麻)及其混紡的各類紡織品。其他縱向截面形態特征有明顯差異的混紡纖維可參照使用。
原理:
在光學顯微鏡上,通過載物臺步進位移裝置,攝像頭自動對焦采集纖維縱向截面圖像;對所采集纖維圖像進行自動提取、識別、根數計數和直徑測量,從而分析計算得出樣品中各種纖維的質量百分比。
儀器、工具及試劑:
1.儀器
1.1 智能纖維分析儀
由光學數碼顯微鏡(應包含攝像頭組件、物鏡、X-Y 軸電動載物臺、Z 軸自動馬達臺、光學放大成像系統),計算機、顯示器等配件組成,具有專用掃描軟件和分析軟件的儀器,應附帶用于校準儀器放大倍數的測微標尺。
a) 光學數碼顯微鏡放大倍數至少為 300 倍、系統內置測微尺;
b) 載物臺步進位移裝置,能向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自動移動載物臺,呈“弓”字形走位,步進位移 X 軸約 600 um、Y 軸約 600 um,或其他步進位移值;路徑采圖覆蓋率應≥70%;
c) 自動聚焦攝像頭,能將視野中的纖維自動對焦、自動采集圖像;
d) 系統成像分辨率優于 1 μm/像素;
e) 具有纖維自動分析軟件,具有能自動判別纖維類別、自動測量纖維直徑及自動計算等功能;
f) 系統可以自動存儲電子分類纖維圖像,作為數字化留樣,其中包含已測纖維的種類標記和直徑數據。
g)纖維圖像文件可在系統軟件中按視場順序載入,允許人工回看或人工復驗;可人工編輯識別數據,并保存記錄。
1.2 工具
1.2.1 哈氏切片器,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其他工具。
1.2.2 蓋玻片:長度×寬度×厚度約為:(22±1)mm×(22±1)mm×(170±5) um,或其他同等規格。
1.2.3 載玻片:(25±1)mm×(76±1)mm,或其他同等規格。
1.2.4 表面皿:直徑(50±2)mm,或其他同等規格。
1.2.5 恒溫烘箱:可控范圍(105±3)℃。
1.2.6 分析天平:精度≥0.1mg
1.2.7 剪刀、鑷子、刀片等。
1.3 試劑:三級水:符合GB/T 6682規定。
試樣制備和調濕:
1.試驗樣品的取樣和制備按照 GB/T 40905.1 規定執行。
2.實驗室樣品應在GB/T 6529規定的標準大氣中調濕至少4小時。
計算結果的表示:
試驗結果以兩個平行樣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表示,若兩個平行樣計算結果的差異大于3.0%時,應測試第三個試樣,最終結果取三個試樣計算結果的平均值。 試驗結果修約至一位小數。
試驗報告:
試驗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a) 本文件編號;
b) 樣品描述;
c) 試驗結果;
d) 任何偏離本方法的細節;
e) 試驗日期。
更多詳情請見附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