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關于標準制定的情況及發布后對國家水生態監測評價工作起到的支撐作用等關鍵內容,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對兩項《指南》進行了解讀。
兩項《指南》的出臺背景和發展歷程?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以科研、試點先行的模式,組織國內相關優勢單位在松花江、遼河、淮河、太湖、洞庭湖等重點流域開展了大量水生態狀況調查與試點監測工作,于2014年率先制定了《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技術指南》《湖庫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技術指南》(總站水字〔2014〕124號),在全國印發試行。期間,以上兩項技術文件還作為2020~2022年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方案中“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專項任務的方法依據。經過近10年在全國水體廣泛應用驗證,逐步完善,最終制定出臺這兩項《指南》。
這兩項《指南》均為首次發布,其在水生態監測方面有何重要支撐作用?
科學建立適合我國不同水生態系統類型的監測及評價標準體系是有效推進和實現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管理目標的關鍵。兩項《指南》形成了完整、科學、規范的要求,首次從標準體系建設上實現地表水監測從水質理化監測向水生態監測的跨越。同時,兩項《指南》從生物完整性和生態系統整體性監測的角度入手,可有效規范長江流域水生態監測與評估的指標和方法,為科學評價與考核長江流域水生態總體狀況,以及長江大保護成效評估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兩項《指南》與以前水環境質量監測標準相比有什么特點?
兩項《指南》首次從水生態系統視角,系統規范了水生生物的監測過程和評價方法。其針對水生生物等水生態系統核心響應指標開展監測,以說清水生生物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對環境壓力的響應規律,為科學評價全國河流、湖庫水生態狀況及開展流域、區域水生態保護修復及水源涵養擴容提供支持。
兩項《指南》在監測要素和監測方法上規范了哪些內容?
兩項《指南》緊扣河流和湖庫水生態系統的特點,針對性地規定了水生生物的監測點位布設與監測頻次、監測方法、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評價方法等技術內容。如,首次明確了河流和湖庫開展水生生物監測的空間范圍,《水生態監測技術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監測與評價(試行)》(HJ 1295—2023)中就明確水生生物監測應以河段尺度開展監測。首次明確了不同水體監測和評價的代表性生物類群,其中,《水生態監測技術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監測與評價(試行)》(HJ 1295—2023)主要針對河流(不包括河口)中著生藻類、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魚類等三類具有河流水生態狀況指示意義的生物開展監測;《水生態監測技術指南 湖泊和水庫水生生物監測與評價(試行)》(HJ 1296—2023)主要針對湖泊和水庫中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水生植物、魚類等五類具有湖庫水生態狀況指示意義的生物開展監測。監測方法上,一方面充分銜接現有相關方法標準,一方面對關鍵環節缺失的監測方法進行規范、補充。
兩項《指南》中水生生物評價方法的制定思路是什么?
兩項《指南》評價方法的制定,關鍵是遵循了反映流域區域差異,實現分區、分類、分級評價的科學原則。提出多角度評價方法,即從生物完整性、污染耐受性、多樣性及群落或種群特征等四個評價角度制定了針對性的分級評價方法。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進一步明確了完整性評價優先、多類群多指標評價及評價有效性檢驗的三大原則。同時,在評價標準參照值的研制過程,充分體現了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庫生物分布特征,首次建立了中國本地化的評價方法,分水體建立本地化生物污染耐受性賦值體系,如底棲動物BMWP指數、底棲動物BI指數、著生藻類CDI指數,形成了適用于我國水體的生物指數評價標準。兩項《指南》中水生生物的評價方法可以支撐“一湖一策”“一河一策”,具有規范性、指導性,也具有開放性。
未來水生態監測與評價技術及標準化發展方向及下一步標準體系的規劃設計如何?
現階段,以兩項《指南》為依據,全面開展水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充分積累水生態監測的經驗和基礎資料。下一步將結合我國水生態管理目標,細化制定不同水生生物類群的全流程監測方法標準;研制針對生境要素的調查監測與評價技術規范;基于生態分區理念,研究制定水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技術指南等系列標準及規范,指導各流域建立具有流域特色的監測方法、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開展分類、分區、分級的水生態監測與評估。在監測技術上,要融合吸納成熟的先進技術,如儀器自動識別技術、高光譜檢測技術和環境DNA監測手段,實現水生態監測方法向更高效、更精準、自動化邁進。體系上,逐步搭建由國家標準規范——部委技術支撐文件——地方和團體標準構成的多層級技術標準體系,多角度、多方位支撐國家水生態監測評價體系的建設。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