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標準】近日,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 、機械工業
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起草,TC124(全國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的國家標準計劃《智能服務 預測性維護 數據定義與接口》征求意見稿已編制完成,現公開征求意見。
預測性維護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中的典型應用之一,被業內譽為“未來工廠”之光,GB/T 40571-2021《智能服務 預測性維護 通用要求》的實施使預測性維護語境不斷統一,相關功能逐步規范,應用實施進一步推廣。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工業裝備和任務環境的復雜度大幅度提升,對預測性維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預測性維護”作為運維方式變革的主攻方向,但用戶仍普遍面臨“不會用”、“不想用”、“不敢用”難題,究其原因在于其實施效果難以科學的評價和衡量。績效評價作為測算預測性維護技術方案、衡量預測性維護應用效果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預測性維護技術應用的關鍵環節之一。
鑒于預測性維護績效評價的重要作用及關鍵地位,為推進預測性維護技術進一步完善,提升智能運維的有效性,根據國家標準制修訂程序的有關規定和全國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章程的有關要求,全國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124)將《智能服務 預測性維護效率評價方法》申報為國家標準制定計劃項目。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
本文件規定了設備預測性維護績效的數據要素、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績效評價方法。本文件適用于工業設備預測性維護實施效果的量化評估,各行業均可參照使用。
總則:
預測性維護的應用效果和價值通過計算固定時間段內完整維護過程的成本進行衡量。本標準以評價完整的設備維護過程為基礎,獲取維護過程數據要素,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
設備維護以確定維修項目、制定維修計劃、維修準備和維修執行為核心,以檢修規劃執行、巡檢、設備狀態監測、故障診斷和壽命預測為觸發,通過維修維護決策開展維護執行。
設備維護方式可分為糾正性維修、周期性維護和預測性維護三類:
a) 糾正性維修,即針對故障的非計劃性維修。該維修方式需要維修人員迅速采取行動,以盡快恢復設備的正常運行。由于需要更緊急的響應和更快速的解決方案,此維修方式成本通常較高。
b) 周期性維護,即預防性維護,該維護方式為降低項目失效或功能退化的概率而按預定間隔或按照規定標準進行的維護。通常包括無異常情況下的保養,如清潔、潤滑、校準等常規操作,目的是確保設備在正常運行期間保持良好狀態,也包括針對異常的計劃性維修,以解決潛在的問題,如更換部件、修復異常或調整設備參數等,其成本取決于所需的材料和人工費用。
c) 預測性維護,該維護方式以設備狀態實時監測為基礎,以故障診斷、壽命預測為核心,結合運維決策等實現設備的科學維護與高效管理。該維護方式通過減少突發故障降低糾正性維修成本,通過優化檢修大綱降低周期性維護成本。預測性維護的效果依賴于算法的性能,算法測評指標及測評方法應按照 GB/T 43555-2023 進行。
通常情況下,復雜設備同時采取上述三種維護方式,綜合三種維護方式的運維總成本是評價預測性維護績效的最終指標。標準針對完成運維過程采集數據要素,相關要求見第 5 章數據要素,構建完整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見第 6 章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見第 7 章績效評價方法。
績效評價流程:
預測性維護績效評價流程具體如下:a) 搜集整理數據;b) 數據有效性確認。c) 綜合分析;d) 風險成本評估;e) 初步計算;f) 用戶單位溝通;g) 修正與完善;h) 用戶單位確認;i) 公布。
預測性維護已逐漸發展成為運維服務的主要模式,在多個行業均有較為廣泛的應用。但由于其實施效果難以科學的評價和衡量,極大限制了其推廣和應用。績效評價作為測算預測性維護技術方案、衡量預測性維護應用效果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預測性維護技術應用的關鍵環節之一。標準發布和實施后可為各行業的應用和推廣提供支撐。
通常將預測性維護的從業人員分為裝備用戶、裝備制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本文件可以作為上述角色進行事前績效預測和事后績效評估的參考手冊和依據。對于促進預測性維護技術的工程實施和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