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國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質污染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如何實現污水處理已成為當務之急,近期,有媒體采訪廣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和廣州市番禺區大崗污水處理廠,了解了污水處理領域相關技術。
近期媒體報道,我國90%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嚴重。水質污染話題再次引起公眾的重重疑慮,背后的真相引人深思。
問題既然已經顯現,重點在于如何解決和防范,相關部門也已經加緊步驟出臺相應政策。廣東省作為一個沿海城市居多的省份,是怎樣進行污水處理的?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現狀又是怎樣的?目前污水處理領域的相關先進技術又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廣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下簡稱廣州沈自所分所)和廣州市番禺區大崗污水處理廠。
實現自動化和節能增效是廣東省污水處理關鍵
目前,國務院通過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
專業人士指出,節能環保產業位列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出將大大推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相關產業將迎來井噴期。
“十二五”期間,中國還將建設兩三千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產業面臨機遇和挑戰。環污水處理作為保板塊中極為重要的環節,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如何使得已建的污水處理廠更加節能得運行;二是如何優化設計新建的污水處理廠。
廣州沈自所分所于廣平研究員表示,廣東省沿海城市居多,降雨量大,溫度高(微生物活性強)。因此相對內陸城市,廣東省雖然進廠水質較好,污水處理的成本比較低,但污水處理廠卻普遍存在“大馬拉小車”能源浪費問題,因此,污水處理成本仍然偏高,大部分污水處理廠得依靠政府補貼生存。
針對目前廣東省污水處理廠的現狀,廣州沈自所分所因地制宜,研究方向鎖定在應用節能增效優化運行技術升級已建污水處理廠,應用此項技術優化設置新建污水處理廠,以及水質污染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其研究技術主要用于解決市場主流污水處理工藝“大馬拉小車”資源浪費問題,幫助污水處理廠實現自動化運行和節能增效,以及和政府合作,推動廣東省“智慧環保”建設。
自動化設備和節能增效技術可省30%電耗
整齊嶄新的白房子,干凈寬敞的道路穿梭其間,道路兩旁種著綠茵茵的草坪和花叢,蝴蝶蜜蜂在花叢中起舞,這不是哪個公寓小區,也不是哪家大型企業,這是記者走訪的廣州市番禺區大崗污水處理廠。
廣州市番禺區大崗污水處理廠占地約49593.9平方米,遠期建設完成后,其總規模達到12萬噸/日。在其寬敞的中心監控室里面,2臺電腦,2個工作人員,便可以完成整個污水處理過程。廠里只有14個員工,現服務人口數量為12萬人。
走訪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偌大的廠房都是自動化運行。廣州沈自所分所于廣平研究員介紹,大崗污水處理廠所用的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網絡化控制系統可以提供過程控制、邏輯控制、批處理控制等復雜控制功能,可以廣泛應用于需要數據采集分析的企業和機構。此系統現在已經用于多家污水處理廠的自動控制,而且,污水處理專用模塊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價格僅是西門子等牌子產品的一半,可為污水處理廠降低設備成本。
據污水處理廠主要負責人吳廠長介紹,污水處理廠建廠之初就和廣州沈自所分所合作,應用研究所污水處理節能增效優化運行技術,實現系統優化,節省了不少人力財力。
于廣平研究員解釋,研究所污水處理節能增效優化運行技術是在污水處理廠新建之初根據污水處理廠設備設置優運作參數,幫助該污水處理廠節約高達30%電耗,節省不少運行成本。再者,污水處理節能增效優化運行技術也可以應用于已建污水處理廠,在不增加污水處理廠現有土地和設備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兩高一低”,即提高出廠水質質量,提高日處理能力和降低電耗。“比如根據遼寧和我們合作的污水處理廠的數據,應用此項技術之后,其出水質量實現從二級出水到一級B的提升,處理能力從6萬噸/日提高到9萬噸/日,耗電從0.2度/噸減低到0.14度/噸。”于廣平研究員舉例比較。
研發水污染監測與預警技術推動廣東“智慧環保”
據了解,廣東省將積極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提高環境管理水平,爭取未來實現“數字環保”向“智慧環保”的跨越。
談及廣東省“智慧環保”建設,于廣平研究員認為,水質環保是其中極其重要一個環節,而水污染監測又是水質環保為重要一部分。
廣州沈自所分所水質污染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是填補目前環保部水質監測設點不足,4小時一次監測頻率不夠的做法。“比如說今年年初江西水源鎘污染事件,廣州沈自所分所啟用此項技術在線24小時不間斷監測評估水環境,準確定位污染源地點時間,評估分析水質污染程度,以及做出污染后果預測和解決方案建議,數據直接傳達政府相關部門,實現及時預報預警。”于廣平研究員表示。
為了響應廣東省推進“智慧環保”建設,廣州沈自所分所水質污染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目前已經在廣州南沙區設點應用,未來將會推廣整個廣東省以至全國范圍。
廣州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
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簡稱廣州沈自所分所)于2011年5月27日在廣州南沙正式成立,重點圍繞廣州市、廣東省乃至泛珠三角地區在新能源、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的科技需求,結合研究所現有的科技創新成果,加強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物聯網技術等領域的本地化研發應用工作。
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的成立,是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實施“十二五”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一步,廣州沈自所分所將通過產業前沿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工程化研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努力為廣州及珠三角地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科研創新能力發揮中國科學院研究所的“火車頭”作用,努力未來產業發展,打造華南科技創新新高地。
預計到2014年底,研究所人員規模將達到300人以上,形成新能源裝備工程技術、物聯網工程技術等三大研發中心;電池及裝備產業園初具規模,并形成集材料、工藝、設計、制造、設備、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群,服務企業300家以上,帶動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與此同時,廣州沈自所分所將緊密結合需求,與總部研究所一道開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的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