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為完成單位參與承擔的釩鉻廢渣資源化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采用該技術在葫蘆島市建設的世界首套1.5萬噸/年釩鉻廢渣高值化清潔利用產業化工程的廢渣總資源利用率超過95%,累計創造效益4億多元。此外,該項目還提出了釩鉻廢渣的無鹵鈉化焙燒—釩鉻萃取分離—氨介質循環—過程能量梯級利用清潔處理工藝與集成系統,在萬噸級規模上實現了廢渣總資源利用率超過95%,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釩鉻廢渣高值化清潔利用工藝包。
上周從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傳來喜訊:該所作為完成單位參與承擔的釩鉻廢渣資源化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采用該技術在葫蘆島市建設的世界首套1.5萬噸/年釩鉻廢渣高值化清潔利用產業化工程的廢渣總資源利用率超過95%,累計創造效益4億多元,減排毒性廢渣2.4萬噸;氨介質循環利用核心技術還成功應用到虹京鉬業等6家企業,累計減排氨氮超過1萬噸。
據介紹,該項目已獲授權發明8項,核心獲得2010年中國技術與產品交易會金獎,成果通過遼寧省科技廳的科技成果鑒定。該項目的開發與推廣還將對其他含釩鉻二次資源利用、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和我國重大戰略資源高鉻型釩鈦磁鐵礦清潔利用提供了產業化技術支撐,意義重大。
據了解,含釩鉻工業廢渣是一種難分離的原料,世界上尚無將其分離的成熟工藝技術。我國大部分企業只能將其解毒后填埋或加工成低附加值的釩鉻合金,廢渣中15%~40%的釩和近100%的鉻無法利用。在張懿院士、曹宏斌研究員的領導下,課題組針對釩鉻廢渣具有資源和強環境危害雙重特性且缺乏可行處理技術的現狀,自主研發出以綠色分離和污染全過程控制為核心的關鍵技術與設備,實現毒性廢渣的處理。
在4年的攻關過程中,項目組針對釩鉻化學性質相近、國內外缺乏有效分離技術的現狀,發明了用于釩鉻萃取分離的伯胺萃取劑LK-N21及改性劑LK-N21X,實現釩鉻分離;針對熱敏、易乳化的富釩有機相,研發出一種半連續的反萃工藝與設備,確保釩鉻萃取分離長期穩定運行;針對氨介質低能耗循環技術缺乏的現狀,研發出高通量、抗結垢的精餾塔設備和控制技術,實現99.9%以上的氨內部循環;針對萃余液殘存的六價鉻,研發出直接液相還原規模化制備超細氧化鉻新技術,大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
此外,該項目還提出了釩鉻廢渣的無鹵鈉化焙燒—釩鉻萃取分離—氨介質循環—過程能量梯級利用清潔處理工藝與集成系統,在萬噸級規模上實現了廢渣總資源利用率超過95%,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釩鉻廢渣高值化清潔利用工藝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