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年度科幻3D神片《地心引力》即將登上中國院線,值得關注的是影片中“天宮一號”的出現,成為女主角的救命稻草。這對于看多了“美國人拯救世界”的中國觀眾來說,更加振奮。
11月20日,被卡梅隆誠意推薦的年度科幻3D神片《地心引力》即將以2D/3D/IMAX3D/中國巨幕格式登陸內地院線。
該片由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出品,《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導演阿方索·卡隆執導。影片講述在地球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馬特(喬治·克魯尼飾)和次執行航天任務的新手瑞安博士(桑德拉·布洛克飾)出艙作業時,衛星突然爆炸,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兩人陷入無以復加的絕望之境。繼“全景”海報中天宮一號首露“真顏”之后,該片引人注目的中國元素漸漸浮出水面。
天宮一號:華麗的忠實再現
從外太空缺氧邊緣,到爬上俄國飛行器,再駕駛俄國飛行器,尋找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后成功登上中國神舟號,順利飛回地面,桑德拉·布洛克飾演的新手宇航員共經歷了三次拯救,終完成了從等待救贖到自我救贖的轉變,中國強大的航天科技成果也由此成為影片劇情的關鍵。
新曝光的劇照中,天宮一號空間站矗立在宇宙之巔,雄偉壯觀,空間站外壁,五星紅旗和中國字格外醒目。作為影片中的重要場景,導演阿方索的團隊找到了足夠多的公共資料作為參考,完成了一個華麗的忠實再現。而太空艙的內部特征,以及計算機的接口和命令,制作團隊也幸運的得到了貨真價實的宇航員的指導,盡可能多的理解太空艙中的一切工作方式。
虛擬場景:高度逼真的“現實”感覺
事實上,《地心引力》的絕大部分場景,包括空間站的通道和氣閥,都是虛擬的,但又需要實現整個細節高度逼真。雖然公共資料中沒有大量的航空技術數據,但影片還是在盡可能多的事實基礎之上,根據效果和反饋一次一次調整和嘗試,直到后“制作完成”。
曾經有過三次太空行走經歷的NASA前宇航員加勒特·賴斯曼,近日就曾經對《地心引力》進行了詳細的解讀,力贊影片表現得“非常靠譜”,很多細節甚至“不可思議”,比如指揮軌道機動發動機CKD時,桑德拉按下的按鈕完全正確,而且按鈕上的標注也是對的。
引力挑戰:打破一切物理常規
新劇照中,細心的影迷還會發現,桑德拉·布洛克登上中國空間站的一系列過程,一直處于失重、漂浮的自由狀態。或許看劇照時,你已經習慣了這一切失重狀態,但如何讓觀眾習慣,如何創作出一個失重的感覺并保持下去貫穿拍攝過程,這才是影片面臨的大的挑戰:地心引力。
對于這部電影來說,“失重的外觀”才是關鍵。我們知道,人類失重是非常違反直覺的現象,但《地心引力》創造的世界,偏偏以優雅和有表現力的方式打破一切物理常規。影片中一個看似普通的攀爬場景,實際上卻耗費了制作團隊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讓女主角看上去像在毫不費力的漂浮狀態登上空間站。
細節考究:太空中也存在磨損撕破
天宮一號空間站,是中國空間實驗室。目前曝光的新劇照中,太空艙內出現了“中文字樣”的各種生活必需品以及工作所需的材料設備,格外引人關注,比如“救生包”、“水壺”、“短波無線電接受”“某某生設備”等等。
據了解,影片中數以百計的每一個道具,從大型手工具到小的螺栓都經過精心研究和設計,然后通過計算機進行模擬,生成可以用于數字“裝扮”場景的道具庫。考慮到不同國籍的人在空間站里工作,影片在場景中也加入了一些微妙的觸動以反映各樣的文化場景。此外,必須提及的是,影片還細致的反映了這樣的事實:即使是太空中,也存在磨損和撕破,空間站的里里外外表明了它們的工作年限。
而除了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影片中還“閃現”了乒乓球、彌勒佛像等中國元素。
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地心引力》值得一提的是“天宮一號”的出現,這個來自中國的太空實驗室是女主角的救命稻草,換言之,中國的科技成果客觀上拯救了美國航天員,這或許會讓看多了“美國人拯救世界”的中國觀眾為之振奮。導演設置中國空間站的原因也許在于,當代幾個大國中,也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這幾個國家有或曾經有過自己的太空站,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中國“天宮一號”成為終的救命平臺)
天宮一號的出現,你怎么看? | |
| 1、就是為了賺取中國電影票房。 |
| 2、比較符合只有中俄美才有太空站的事實 |
| 3、無所謂,我更關注電影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