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河南省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為保護水源地的水質安全,縣政府采取多措并舉保護水質,環保部專門建設水質自動檢測站,為水環境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數據。
7月21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探訪南水北調 2014中央及京津冀媒體中原行”集中采訪活動正式啟動。采訪團首站來到了河南省淅川縣。該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擁有丹江口水庫一半的面積,2014年正式調水后,淅川境內水域面積將擴大到506平方公里,庫容由174.5億立方米增至290.5億立方米,年均調水量95億立方米,將真正成為北京的“水”。
六項措施保護水源地水質
淅川縣國土面積2820平方公里,其中水源區面積為2616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92.8%,目前水庫水質常年優于二類水標準,2014年正式蓄水后,將直供北京、天津生活用水。淅川縣副縣長辛澤濤介紹,為了保護水源地的水質安全,縣政府劃分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建立污水處理廠、發展生態產業、取締養魚網箱4萬1千多箱、關停500多家限養區和禁養區內的養殖場、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水質自動監測站提供數據支持
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位于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是國家環保部為監控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調水源頭水質而投資建設的國控水質自動檢測站,也是千里調水干渠渠首站,于2003年12月建成投入運行。
自動監測科科長牛其愷表示,監測站使用的儀器設備全部是上先進的自動在線檢測儀器設備,自運行以來,共報出水質檢測周報數500余期,報出各類檢測有效數據13萬個,為調水源頭水環境管理提供了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
淅川航運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成敗在水質。淅川縣作為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肩負著‘一泓清水永續北送’的重大責任。為了保護丹江口庫區生態環境,確保沿線上億群眾吃上干凈水、放心水,多年來淅川縣委、縣政府采取各項有效措施,強力推進庫區生態環境建設。”淅川航運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劉道先介紹。
據悉,自2013年7月6日淅川開展千人護水行動以來,淅川航運承擔著丹江庫區水質保護的水上清漂任務,專門成立了“淅川縣三川河湖治理有限公司”,購置了專用設備,招錄了專業人員,分行段、劃區域對水上漂浮物堅持每天常態化巡查、打撈、處理,確保丹江口岸庫區水面無任何影響水質的漂浮物,讓調水沿線人民吃上干凈水、放心水。
相關鏈接:
南水北調,就是把中國漢江流域豐盈的水資源抽調一部分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從而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和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
中線工程是從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擴容的漢江丹江口水庫調水,經陶岔渠首閘(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后,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線的20余座城市供水。
中線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計劃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體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線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