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近日,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經過科研,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中繼式不間斷電源,該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授權(號:ZL201320831511.9)。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國科學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新疆化學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礎上整合成立。
新疆理化所定位:緊緊圍繞著國家、新疆戰略需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中心,以提高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為主線,以對新疆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有顯示度的貢獻為目標。戰略發展目標:圍繞新疆特色資源的深度開發,結合新疆的地域優勢和多語言文化特色,注重科技創新性與新疆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相結合,開展干旱區植物資源化學、多語種信息技術、清潔能源與環境治理、新型材料研發、油田化學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戰略性、前瞻性高技術研究;在涉及國家安全領域,開展了輻射物理和特種敏感材料的研究。將研究所建設成為中國科學院服務新疆的“橋頭堡”和技術創新、集成、轉移的基地,建設成為西部乃至中亞的高技術研究所。
研究所現已建立“中國科學院干旱區植物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新疆特有藥用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以及“新疆植物資源化學”、“新疆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和2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與中亞地區及我國東部有關研究機構共建了“中亞地區可食植物功能成分聯合實驗室”,“民族語音文字信息聯合實驗室”;與新疆公安消防總隊成立了“火災科學與消防工程合作實驗室”。2012年,國家發改委“民族藥關鍵技術及工藝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授牌,與航科集團八院共同組建了“宇航電子元器件輻射效應評估聯合實驗室”。
2013年,新疆理化所共有在研項目552項(包括新增項目182項)。其中,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1項(新增1項)、承擔(或參加)課題6項(新增3項),主持(或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3項(新增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0項(新增3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合作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疆聯合基金9項(新增4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1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課題1項(新增1項)、院儀器研制項目7項(新增2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8項。
目前,衛星通信、地質勘探、氣象檢測等便攜式野外電子設備在執行野外勘探作業、搶險救災、旅游探險等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野外無電力補充的條件下,這些設備一般要靠二次電池供電。而在實際工作中,隨著設備搭載電池的老化,二次電池供電時間相對縮短,而進行頻繁地更換電池維護,一是對主機有害,頻繁地開關機增加了電路受損的風險;二是每更換一次,都致使通信或檢測中斷,影響野外作業或使依賴這些野外電子設備的人員面對風險。
多跳中繼式無線供電系統從連接供電源的共振器出發,經過多個共振器中轉,向遠處的機器供電。中轉共振器不需要供電。通過做成多跳中繼式,可以延長從供電源到供電對象的傳輸距離。將來把中轉共振器鋪設在室內的地板及墻壁內,可以向所有場所供電。
多跳中繼式無線供電時存在的問題是效率峰值頻率隨著共振器的數量而被分散,并且效率的峰值頻率隨著共振器之間的距離也會改變。研究出了不依賴于中繼點數量而可以以單一頻率供電的共振器間距離。峰值頻率設定在13.56MHz。
而此次由中科院發明的這一中繼式不間斷電源,其不僅可以通過低電壓檢測電路對外置電源進行檢測、判決,經控制電路接通高能電池對主機的輸出電路續電,而且還可以通過發出聲光告警信號等提醒操作設備的人員及時完成電池更換。在整個更換電池的過程中,用電設備可不間斷正常工作,避免了因更換外置電池引起的通信和檢測中斷,大大提高野外電子設備的可靠性。該裝置適用于各種便攜式設備更換電池時的應急供電,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