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劇聚焦點】從日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環境修復論壇上了解到,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嚴峻,過度施肥、企業排污等造成的農殘超標、重金屬污染現象十分嚴重。除了加強立法,土壤監測、修復技術、設備也亟待加強,相關市場一旦打開,有望形成萬億級的規模。
2014年10月28-29日,第四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十三五”環境修復產業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機遇為主題,重點探討了當前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分析了土壤污染對農產品安全構成威脅等問題。
根據國家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污染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污染點位分別為12.1%、2.3%、1.5%和1.1%;我國適宜農業種植的一二類土壤占87.9%,存在潛在生態風險的占12.1%,其中屬中度、重度污染的土壤約占3.0%。
據了解,土地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土壤酸化和有機質下降等方面。近年來,南方頻繁出現酸雨現象,加上大量施用化肥,導致原本土壤就偏酸性的土壤酸度進一步增加,一些地區土壤PH值平均下降0.5-0.7個PH單位,有的甚至下降2.1個PH單位。土壤酸化、土壤有機質下降不利于對重金屬絡合固定,從而導致了土壤退化。
為了保證收成,農民不斷增加化肥(氮肥、磷肥)劑量,造成農殘超標產生。據統計,目前我國農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2倍,農業病蟲害預警、預報科學合理用藥的技術指導不足,采用綠色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如物理的、生物的防治方法研究和推廣不夠,不能減少農藥、抗生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
除了過度施肥導致的土壤酸堿度變化,生產制造業帶來的重金屬污染如鎘、砷、鉛、汞、鉻、銅等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曾對全國284個工礦企業周邊的土壤進行監測,調查結果表明:屬清潔、尚清潔土壤占68.1%,輕度污染占13.1%,中度污染占3.3%,重度污染占13.5%。
土壤是人類懶以生存的根基,只有在保證自然基礎條件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談發展。所幸的是,目前土地污染修復問題已引起政府、民眾和科技工程人員的重視。國內已逐步啟動一批大型土壤修復項目,如北京焦化所、杭州農藥廠、長株潭重金屬污染農田的修復等。
回望土壤修護行業發展的十年,無論是政策還是技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如在污染場地方面,初期是以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小規模污染場地為主。現在污染場地以企業停產搬遷之后,經過場地調查發現的大型污染場地為主;在政策、標準方面,初期是法律法規少,通知的形式多,操作性較差。現在是國家和地方開始相繼頒布具有實質操作性的指導文件,開始規范污染場地的調查、工程實施及驗收;在修復技術方面,初期是單一的阻隔填埋、水泥窯焚燒,現在是復合生物修復、高溫熱解析、常溫解析、植物修復等多種修復技術并存。
2014年對場地修復產業來說,是探索之年。環保部為進一步規范場地污染防治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污染場地土地修復技術導則》《污染場地術語》《關于加強工業企業關停、搬遷及原址場地再開發利用過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等等。10月29日,財政部公示的2014年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出預算表顯示,今年我國用于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專項資金預算總額達199億元。其中土壤重金屬修復占了大頭。
與大氣、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場目前并未成形,一旦市場打開,其規模將不可想象。然而,據不少專家反映,當前整體而言,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工作仍面臨多方面挑戰,例如土壤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制定嚴重滯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滯后、缺失,污染種類、濃度限值標準缺乏,土壤修復目標不明確,土壤修復技術、裝備、藥劑研發儲備不足、成功案例少,如何防治修復過程二次污染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