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數讀市場】日前,全國海關信息中心公布了2015年1月份我國進口工業機器人的情況。2015年1月我國進口工業機器人3,588臺,較去年同期增長37.5%,價值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1%,進口平均價格為3.8萬元/臺,同比增長16.1%。
圖1:2014年-2015年1月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情況趨勢圖
1月份我國進口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特點:
1、一般貿易方式主導進口
今年1月份我國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工業機器人3292臺,同比增長38.1%,占同期我國機器人進口總量的91.8%;以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物流貨物方式進口275臺,同比增長1.2倍,占比7.7%。
2、外商投資企業為進口大主體
今年1月份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工業機器人數量為3079臺,同比增長57.2%,占同期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總量的85.8%;民營企業進口工業機器人472臺,同比下滑14.0%,占比13.2%;國有企業進口工業機器人37臺,同比下滑63.7%,占比1.0%。
3、日本為主要進口來源地,從法意瑞進口迅猛增長
今年1月份我國共從17個國家進口工業機器人,其中,從日本進口工業機器人2918臺,同比增長45.3%,占同期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總量的81.3%;同期,從瑞典、意大利、法國進口數量分別增長了4.2倍、2.4倍、1.3倍,為129臺、64臺以及45臺。
4、上海市進口占5成,進口集中度高,廣東省進口逆勢減少
今年1月份上海市進口工業機器人2020臺,同比增長77.3%,占同期我們工業機器人進口的56.3%,廣東省進口工業機器人372臺,同比逆勢下滑31.7%,占比10.3%。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進口迅猛增長15.7倍,為50臺,占比1.4%。
針對影響我國1月份工業機器人進口的主要原因,中海通創新研究工作室分析師李暉洋分析表示,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綜合成本上升,勞動力短缺使得工業機器人需求量較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勞動力等綜合成本上漲等因素使得部分制造企業存在招工難、用工荒的現象。數據顯示,2013起,我國勞動力供給每年至少減少100萬,至2020年總計至少減少1000萬。按現在制造業就業人口占非農就業人口的比例63%來估計,則未來6年制造業就業人口總供給減少630萬。一般中低端制造業機器人的人工替代效應是5-6人,不考慮產業升級因素,一項就需要105-126萬臺機器人。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拉動進口量大幅增加。
二是核心技術缺失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由于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起步較晚,成本、性能、品牌等方面均處于劣勢,絕大部分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術被外資品牌掌握。尤其是占成本比重高的減速器、控制系統、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導致我國機器人生產企業成本難以控制,競爭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與此同時,跨國公司紛紛加大了在中國的布局。數據統計,日本FANUC、日本安川、德國KUKA和瑞士ABB等四大行業巨頭合計約占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65%。外資品牌在我國機器人市場中已占有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廣大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需求不斷增長,而對產品的技術要求則相對較低,正適合國內工業機器人尋求規模突破。為此應加強國家產業政策指導,明確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引導產業建設有序推進,另一方面應加大工業機器人技術、產品資金投入力度,打造差異化產品,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提高國內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