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1月6日,從環保部獲悉,針對朝鮮第四次核試驗,相關部門時間啟動了輻射應急監測,從監測結果來看,朝鮮本次核試驗目前尚未對我國環境和公眾造成影響。
1月6日10時30分,朝鮮在豐溪里核武試驗場進行了第四次核試驗,具體位置距離我國邊境近處不足100公里。環保部啟動的應急預案于10時30分進入二級(橙色)應急響應狀態,利用自動監測站和實地取樣分析等渠道,全面開展東北及周邊地區輻射環境應急監測、人工放射性核素采樣分析以及技術研判工作。
截至1月6日13時,邊境地區25個自動監測站實時空氣劑量率監測數據在65至95納戈瑞每小時之間,監測結果均在當地本底范圍內。
此次環保部門及時啟動應急監測預案,并快速獲得監測結果得益于我國已達先進水平的核輻射探測技術與應用。2015年11月中,“面向鈾礦與環境的核輻射探測關鍵技術、設備及其應用”科技成果通過鑒定,其中鈾礦定量γ測井反褶積分層解釋方法、航空γ測量的人工核素平面源計量校準裝置設計方法等已體現出超高水平。
據悉,該項目由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湯彬教授牽頭,研發了一批鈾礦勘查、環境輻射監測、核應急領域的核輻射探測方法理論、應用技術、計量標準裝置,研制了多種專用型核輻射探測儀器設備,產生了涵蓋航空與大氣、地面與井下的三維空間核輻射探測關鍵技術與應用體系的多項創新成果。其中,在鈾礦定量γ測井與分層解釋方法領域,提出了鉆孔γ場新理論,研發了鈾礦定量γ測井分層解釋方法、專用型γ總量與能譜測井儀器,解決了我國鈾礦勘探快速、準確定量的技術難題,并在世界上制定了基于分層解釋的《γ測井規范》,使五點式反褶積分層解釋法成為我國鈾礦定量的標準方法。自1991年以來,我國鈾礦勘探行業大力推廣和應用該方法,已在我國新增鈾資源儲量估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3年9月20日,《光明日報》頭版還以《我國成功研發直接測鈾系統國外僅俄美兩國掌握該技術》為題對該科研團隊的另一項科研成果進行了報道,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核輻射探測技術與應用方面的高水平。
據了解,環保部后續將全面開展邊境地區輻射應急監測,及時匯集、分析、報送中朝邊境地區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并及時對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展開分析研判和信息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