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行業聚焦點】近日,記者在內蒙古根河市的金林林場用測溫槍測出-51℃至-53℃的低溫。寒冷的天氣使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但是,也有一些小伙伴發出疑問,這樣測出的氣溫科學可信嗎?如果測量氣溫這么簡單易操作,氣象局那么多觀測設備豈不是都成了擺設?
記者是用測溫槍來測量的大氣溫度。測溫槍一般應用于醫療和工業領域,利用遠紅外線發射光訊號來測量物體溫度。其用途更多的是人體體溫測量、皮膚溫度測量、物體表面溫度測量和液體溫度測量,并不適用于測量大氣溫度。
由于測溫槍的測溫元件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其測量值通常會受到周圍環境的輻射影響,比如陽光、地面、冰雪等。在寒冷的空氣中,測出的值比實際氣溫要低;炎熱天氣中,測量值會更高。為避免這種輻射誤差,氣象部門測量氣溫時必須對測溫元件采取有效的輻射屏蔽措施。而測溫槍因其受外界環境干擾的因素較多,蒸汽、塵土、煙霧等都會對其測出的數值產生一定影響,故而從氣象學上來說,并不準確。
同時,如果紅外線測溫儀突然暴露在環境溫差為20℃或更高的情況下,儀器得需要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調節適應新的環境溫度,特別不適用于在高寒、高海拔地區使用,其產生的數值也并不可信。
前文所提到的視頻拍攝于1月23日。當天,根河市區的低溫出現在08時,達-39.4℃,高氣溫出現在15時為-25.8℃,金林林場距根河市53公里;記者所在的拍攝點沒有氣象觀測站,金林林場所屬的金河鎮當天的氣溫為-45℃至-22℃。
氣象部門的氣溫是如何測出來的?
氣象部門遵循的科學測量大氣溫度的方法是,從暴露于空氣中而又不受太陽直接照射的干濕球溫度計上讀取數值。干濕球溫度計一般置放于離地1.5米的百葉箱內,百葉箱的作用恰恰就是防止太陽對儀器的直接輻射和地面對儀器的反射輻射,保護儀器免受強風、雨、雪等的影響,并使儀器感應部分有適當的通風,能真實地感應外界空氣溫度和濕度的變化。
這樣測出的氣溫避免了地面影響和太陽照射的干擾,使所測溫度具有代表性和比較性。同時,百葉箱距離地面1.5米,這個高度空氣變化比較穩定,又是人類活動的高度,測量數值更具實用價值。因此,觀測場百葉箱內的氣溫更科學,對公眾來說也更實用。
以百葉箱測量的氣溫值為標準也是目前統一的觀測標準。按照這一標準觀測出來的數據要參加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交換,如果標準不統一,交換的數據就不具有可比性,氣象部門就不能據此作出準確的預報。
測溫槍只能測出瞬時的某些局部環境的溫度,并不具有代表性。筆者曾用紅外測溫槍對著太陽,測量的溫度數值是142℃,這個數值并沒有什么意義,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體感溫度并不等于實際溫度
為什么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感受到的溫度低于氣象臺預報的氣溫?因為,體感溫度不能與氣溫簡單地劃上等號,那體感溫度又受哪些因素影響呢?從氣象角度來說,計算體感溫度有三個參考量,即百葉箱外溫度、濕度、風速。其中百葉箱外溫度指的是在氣溫(百葉箱內溫度)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當地日照時數、云量等影響因素計算出的溫度。以百葉箱外溫度為基準,加上濕度和風速的修正,就能得出體感溫度的具體數值。
具體到根河近出現的低溫,對低溫起到“雪上加霜”作用的主要是較高的空氣濕度。根河市1月22日至24日的大部分時間內空氣濕度都在60%-70%。天氣較為寒冷的情況下,人們通常都會穿上較厚的衣物,這樣一來,在人體與衣物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小環境,皮膚所感受的溫度,實際上是被衣物隔離的那些空氣的溫度。在濕度同時也較高的時候,衣服變得潮濕,小環境中的空氣濕度也變大,由于水的比熱容遠大于空氣的比熱容,人體熱量就會更多散失到空氣中,因而感到格外寒冷。
另一個影響體感溫度的是變量風速,也同樣與體表空氣小環境有關。風速的大小關系到小環境內空氣的流動程度,風速越大,空氣流動越快,人體熱量的流失也就越多。目前內蒙古氣象部門已經提供體感溫度預報和穿衣指數。寒潮過境,不確定自己該穿多少衣服御寒的朋友,可以查一查自己所在城市的體感溫度,再作決斷。
總之,記者在室外用測溫槍隨意一打而產生的測量值,不具有科學依據和代表性,只能說明當地真的很冷。在氣象部門精細化預報愈來愈完善的今天,公眾更應該科學地來看待當地的天氣預報,結合當地氣候、氣溫、濕度、風力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御寒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