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深度】“十三五”期間,國網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可以分兩個時間段進行需求評估:2016和2017年,繼續推進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實現全網總用戶(39500萬戶)用電采集全覆蓋。2017年后,國網將繼續保持對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有較大而長期的需求,目前還看不到底線。由此,電表企業的轉型,首先需要強化采集終端技術與市場的開發。
“十三五”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需求要素將有較大改變
首先,繼續推廣智能電表的配套采集建設,2016--2017年,國網重點要實現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全覆蓋,兩年新增采集用戶7885萬戶(包括采集終端780萬臺),估計兩年投資95億元。躉售,代管縣上劃國網管理用表。上劃縣,按年平均20個縣(500萬戶)計算,5年共計上劃2500萬戶(包括采集終端500萬臺),“十三五”合計投資約30億元。
在新裝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方面,國網年平均新增用戶按總用戶數的4%計算,“十三五”新增用戶6320萬戶(包括采集終端630萬臺),估計投資76億元。
到“十三五”末,國網總用戶數估計將達到4.7億戶,按年平均80%用戶的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列入運維計劃,5年運維投資約94億元。
現有窄帶電力線載波通信方式需求逐步進行淘汰更新,“十三五”采用寬帶載波通信技術的用戶,按國網總用戶數的15%計算,合計投資約36億元。
以上合計,“十三五”期間國網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包括采集終端1910萬臺),用電采集運維及本地通信方式更新,總投資約為331億元。
“十三五”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通信新技術需求
國網,新一代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技術架構總體研究課題已經啟動。早在2014年1月,國網有關部門文稿:«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指出:由于電力線(窄帶)載波通信,微功率無線通信,無線公網通信,無線專網230mhz通信,光纖通信分別不同程度的存在通信質量/干擾嚴重/運行費用高/接入容量 與覆蓋面有限/投資大與布線困難等問題,對主站應用,智能費控,用電信息安全防護技術要求提升,因此需要研究提出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通信網技術體系,研究提出基于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技術方案,實現數據,語音,視頻等業務的融合。
開展低壓電力線寬帶載波通信規模化應用前的技術準備:國網正在制定低壓電力線寬帶載波(2---12mhz)通信系列技術規范,估計2016年底可以敲定。重慶市電科院:在國內在實驗室/現場開展低壓電力線寬帶載波通信性能測試技術研究。在實驗室,研制國內首套屏蔽式寬帶載波多級測試系統。在現場,建立了大型公變臺區寬帶載波通信典型測試環境。在實驗室/現場,能進行低壓電力線寬帶載波通信互聯互通測試,包括終端交叉采集,模塊交叉中繼,混合組網采集等測試。還有電網通信密碼新技術研究,基于大數據的采集智能運維技術。
此外,“電力光纖到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該項目為2016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由國網遼寧省電力公司牽頭申報,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國電通公司承擔,將創建國內首套t級電力光纖到戶系統,實現沈陽地區2500戶示范應用,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電力光纖到戶整體解決方案。
以及低功耗,廣域網通信技術在“多表集抄”中的應用研究;“多表合一采集”工程中多通信方式轉換器集成技術;智慧城市電,水,氣,熱表集抄系統聯網技術方案研究。
國網對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有較大而長期的需求,為何目前還看不到底線?
國網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從2010年(總用戶:2億戶)啟動,到2017年(4.3億戶)計劃全面建成,估計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的投資為510億元,為智能電表全面應用投資的31%。
“十二五”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留給“十三五”續建進行研究處理的重點問題,主要有:系統通信網需要重構,基于國家“三網融合”的用電信息采集系技術方案,破解本地通信質量技術瓶頸等。前面已經敘述,“”十三五“”國網對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包括采集終端1910萬臺),用電采集運維及本地通信技術更新,合計投資331億元,只能解決用電采集應急,局部通信問題。
由于早期系統工程規劃設計缺失多,需要用較長的周期才能重構出新一代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技術架構與管理網絡。
省級電網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從功能流程環節講,包括主站設計/運行/維護,集中器設計/勘測/測試,遠程/本地信道監測管理,后落實到智能電表/采集器。管理網絡環節,包括省級電網計量管理 部門,物資部門,電力計量中心及地/縣供電公司,從事:國網標準培訓與施工操作規范制定,計量產品招標/驗收/配送,工程施工/驗收,系統投用/運行/故障運維等一系統管理環節。
從系統應用的角度,新一代系統技術架構與管理網絡重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對系統整體設計指標作出規定:省級電網系統面向重點應用功能(月計費,日線損計算,遠程預付費,低壓電網故障與電能質量指標超標的報警處理),對系統全部用戶的采集周期,通信速率,流量計算方法,需要提出不同要求。
主站的硬件,軟件設計采用新技術,主要解決主站性能整體不足,核心業務應用不明確,整體架構擴展性不足,運維自動化水平低。
采用通信新技術應用方案,破解遠程/本地通信質量技術瓶頸,包括通信信道監測與管理,本地通信互聯互通技術,多通信方式網關設計要求。
采集終端性能提升,包括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互動能力,互換能力,自維護能力的提升。
用戶上網通信帶寬的要求。
可以說,新一代系統技術架構與管理網絡的重構,是個關系面廣,新技術多,管理復雜的海量系統工程。
同時,系統功能不斷拓展,電網多專業應用需求增多。
2011-2012年,系統功能簡單,只有自動化抄表,數據質量管理。2012-2016年,系統功能快速擴展,包括實時費控,智能化運維,計量裝置在線監測與智能故障診斷,分布式電源接入,智能雙向互動,電能質量在線監測,同期線損統計分析,停電檢修,配電網運行監測,“多表合一采集”接入,支撐電網多專業深化應用。由此,智能電表配套采集的數據類別,數據流量,通信速率都在快速增長,由于功能模塊化設計率低,計算與存儲容量不足,主站/集中器/采集器(智能電表)的硬件,軟件需要跟蹤更新。
窄帶載波通信質量技術瓶頸,一時難以很快解決。近兩年,國網年度計量工作推進會都要求開展寬帶載波通信技術應用研究。
對寬帶載波通信的規模化應用,有不同的看法。寬帶載波通信性能 指標,主要用于中高速通信速率,用于解決低速率的窄帶載波通信質量問題,從技術上看,不是很合理方案。
寬帶載波通信方式規模化應用,總投資過大,而寬帶載波通信技術本身還有尚需解決的問題,如寬帶載波通信信道監測,抗干擾措施,互聯互通技術等。
寬帶載波通信可以適應用戶的主要用電計量及相關要求,擴展到配電工程多方面的視頻通信需求,但還不能滿足用戶上網通信帶寬的要求。
/國內通信新技術更新換代很快,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的通信方式需要優化選用。
目前有4g/5g遠程無線通信,基于低功耗,廣域網的物聯網通信,電力光纖到戶關鍵技術研究。
由以上敘述說明,國網對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有較大而長期的需求,是符合實際的。
電表企業的轉型,首先需要強化采集終端技術與市場的開發
目前,進入國網采集終端集中招標范圍的電表企業,只有為數不多的單位具有自主開發集中器的能力。對大多數電表企業來說,長期以來,集中器開發是項短板,通常走捷徑,引入集中器設計方案后自行組織生產,同時也降低企業應收益的利潤。
前面敘述了國網對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有較大而長期的需求,從企業長遠發展出發,加大專業人才與資金的投入,自主開發集中器技術是合適的選擇:
首先,集中器技術開發有難度。其通信方案都有通信芯片開發商供給。電表企業主要進行采集終端的功能,電源及通信協議轉換技術設計,只要引進通信,計算人才,或與專業對口的高等院校合作,自主開發集中器是可能做到的。
其次,未來的智能化終端是多門類行業的在線監測,控制,補償功能創新產品,包括供水/供氣/供熱智能化終端,公變臺區/電力負荷控制/用專變智能化終端,用于不同場景下,現場緊急事件處理/多指標綜合控制,補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特別是今后兩年,國網智能電表需求總量或將大幅下降,電表企業在繼續用心做好智能電表這個保底市場基礎上,需要進行轉型創新產品開發,智能化終端系列產品,將是具有應用前景,技術開發有難度,不受電網集中招標制約的可選轉型創新產品。
(原標題:“十三五”期間,國網智能電表配套采集建設市場的需求與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