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會議】隨著2017年初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的正式設立,軍民融合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面對新的時代發展需求及國內形勢,堅決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工作成為了實現我國軍隊和軍事裝備更快更好發展的必經之路。元器件作為工業基礎,更是軍民融合戰略實施的重要領域,可謂“元器件先進則國之重器先進、元器件自主可控則國器自主可控”。
而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和廣大研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研國產元器件已呈現井噴式的發展,一大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已經帶著他們高質量的元器件進入了市場,以滿足研制單位日益增長的用量需求。但與此同時,武器裝備高可靠低成本的剛性要求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并且國產新研元器件的可靠性驗證及市場推廣工作仍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基于此,中科院賽思庫團隊于2017年4月7日在深圳主辦了“軍民融合之元器件自主可控創新發展研討會”,將載人空間站、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代導航專項三大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領域專家集結在一起,系統梳理目前我國主流領域中元器件的使用特點、行業趨勢,并結合“商業航天”“互聯網+”等新興科技力量,探索交流新常態下國產元器件自主可控發展道路。
在大會開幕論壇上,裝發部北斗衛星元器件自主可控專家組組長張德勝、中科院空間科學中心衛星專項元器件總體負責人劉紅民、中科院空間站空間應用系統元器件專家組組長黨煒、北斗XX工程衛星系統副總指揮崔帥分別作了題為《新常態下元器件自主可控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空間科學任務對元器件的需求》 《空間站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元器件總體需求情況》 《北斗XX工程及相關衛星工程對元器件的總體要求》的特邀報告,深刻揭示了國內元器件無法廣泛使用的內在原因,并詳細闡述了打破行業信息壁壘、解決關鍵技術受制于人與加速我國元器件自主可控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此外,本次大會分別就“國產元器件商業航天飛行驗證計劃”與“當國產元器件遇到‘互聯網+’”兩大主題開展了圓桌討論。討論期間,幾位企業代表紛紛現身說法,聚焦于軍民融合與自主可控的政策背景,分別就自身企業發展中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挑戰與眾多行業專家展開面對面的深入交流。
作為工業級器件替代進口器件的典型代表,中航海信光電技術有限公司首先在會上分享了在過去十年間對于開發航天用光纖通信收發模塊的成功經驗。該公司負責人認為盡量選擇在商業應用方面已經具備大批量應用經驗的關鍵器件可大程度保證其功能不出問題,而前期大批量規模生產的基礎也可幫助積累設計和工藝方面的經驗,從而節省元器件的應用驗證時間。對此,裝發部北斗衛星元器件自主可控專家組組長張德勝也補充道,具備真正實力的發展穩定的民營企業將會對未來得元器件市場布局引起極大震動,甚至會成為今后幾年的新常態。
盡管國產元器件的研發已初顯成效,但缺少飛行驗證的機會仍使得眾多國產元器件廠商的新研元器件面臨著“沒有上天經歷”的死循環問題,也就是應用驗證的后一公里問題。作為曾與航天五院、徐工集團、格力集團共同獲得“中國質量技術獎”殊榮的中科院下屬“雙創”團隊,賽思庫提出的“國產元器件商業航天飛行驗證計劃(COVPEC)”格外引得注目。據賽思庫負責人介紹,該計劃旨在通過的方式聯合多家航天元器件生產商,在地面驗證充分的情況下,共同研制并發射一顆衛星,通過真實的“現場作戰”對元器件進行可靠性驗證。該計劃揉合流行的“共享經濟”模式,既能極大降低成本,又可增加驗證機會。
除此之外,在傳統航天領域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成為當天眾嘉賓討論的焦點。據北京元六鴻遠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國家立項研制出的新產品新技術很難時間傳遞到目標用戶當中,一方面廠商苦于尋找合適的渠道增加產品的曝光度,另一方面用戶也無法及時獲取前沿的研發信息從而實現利益大化。事實上,航天領域已經開始了“互聯網+”的實踐,包括中科院的賽思庫平臺、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網、軍方的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等,均是在航天領域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的成功嘗試。
據悉,此次研討會還得到了國家軍民融合服務平臺、國防科工局信息中心、裝發部軍民融合協同創新中心,以及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元器件主管機關的大力支持。后續,賽思庫團隊將繼續發揮其行業影響力,圍繞我國軍民融合戰略,持續加強學術技術交流,積極推進我國元器件自主可控的發展道路。
(原文標題:首屆“軍民融合元器件自主可控研討會”召開)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