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7月17日-18日,2017年第四屆全國虛擬儀器大賽決賽在陜西西安理工大學成功舉辦。來自海峽兩岸數十所高校的62支代表隊同臺競技。經過激烈角逐,西安交通大學代表隊提交的作品“具備觸覺與視覺反饋的體感機器人”獲得特等獎。
18日,主辦方舉行了頒獎儀式并對獲獎作品進行展示。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吳幼華、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胡曉東、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劉軍、美國國家儀器公司市場副總裁Ajit Gokhale、亞太區市場總監Ryota Ikeda、NI中國院校計劃經理潘宇等嘉賓為獲獎選手頒獎。18日,主辦方舉行了頒獎儀式并對獲獎作品進行展示。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吳幼華、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胡曉東、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劉軍、美國國家儀器公司市場副總裁Ajit Gokhale、亞太區市場總監Ryota Ikeda、NI中國院校計劃經理潘宇等嘉賓為獲獎選手頒獎。
大賽影響力日益擴大 參賽高校覆蓋海峽兩岸
全國虛擬儀器大賽始于2011年,每兩年舉辦一次,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儀器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美國國家儀器公司協辦。自2011年起,全國虛擬儀器大賽已成功舉辦三屆,累計有500余家高校派出4000多支代表隊參賽,共提交創意作品近2000件。已成為全國工科類院校公認的虛擬儀器領域、具影響力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
第四屆大賽共有來自全國158所高校的915支隊伍報名參加,實際提交作品631份。經過初審和復賽階段的激烈角逐,本次大賽共有62支隊伍入圍決賽。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吳幼華在頒獎儀式上致辭表示,全國虛擬儀器大賽不僅可以為高校學生建深層次的科技創新平臺,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激發其創造力,在加速虛擬儀器技術創新、提升產學研用結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
此次大賽在歷屆大賽的基礎上,設立了工程應用和職業技能兩個新增獨立組別。旨在通過競賽,積極帶動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促進產學研用的緊密融合,和賽事的成果轉化。
西安理工大學副校長劉軍表示,承辦這樣的比賽,對西安理工大學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儀器類專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
職業技能組比賽已于7月4日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結束。
參加本屆大賽的選手不僅來自內地高校,還有的來自中國臺灣地區,不少院校之間還有著深入的合作關系。獲得創意孵化組二等獎的作品“開刀房恢復室之照護輔助系統”就是由中國臺灣交通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兩所高校共同研發的。
參賽作品創意豐富 應用價值
大賽倡導和鼓勵學生將創意與工程應用趨勢、實際生活相結合。本屆大賽涌現出一批聚焦科技前沿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創意產品。作品涉及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計算機、電氣工程、機械工程、通信工程、電子工程、動力工程、汽車工程、宇航科學等眾多學科與實際工業應用領域。
特等獎作品“具備觸覺與視覺反饋的體感機器人”吸引了大量參觀者;常州工學院研發的“基于MyRIO的水下機器人”可以完成深度100米內的水下觀察和作業;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研發的“混色3D打印系統”克服了目前桌面級3D打印只能打印單色的缺點……
有的參賽作品貼近生活實際。比如,有面向辦公室人群設計的“健康生活”應用,有為師生解決日常學習和娛樂需求的“校園盒子”,更有VR實景探測系統,有手勢識別-視覺增強交互系統,還有災后智能搜救車等。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設計的“智能腰帶”,可以實現對老年人的安全監護。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開發的“體感人機交互的情感宣泄系統”,設有吶喊、傾訴、暴打等多種宣泄方式。這些作品創意大膽豐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作為本次大賽的承辦方,西安理工大學設置了作品展示區,入圍決賽的代表隊現場展示了參賽作品,并進行講解。展會現場還特別設置了企業合作洽談區,幫助參賽作品實現成果轉化。
大賽還開設了網絡直播,4萬余未能到場的朋友,通過直播觀看了本次大賽的決賽、頒獎及獲獎作品展示。
大賽致力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全國虛擬儀器大賽自設立以來積極引導參賽學生培養自身成為“未來工程師”,除在校大學生外,大賽鼓勵對工科感興趣的中學生也能夠參與進來,盡早接受“工程師培養”熏陶。大賽一直致力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服務國家新工科建設中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賽事之外,大賽協辦方美國國家儀器公司將通過“教育部-NI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給予參賽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給予合作支持。此外,協辦方將陸續依托全國近十個城市的“教育部-NI產學合作育人示范基地”,對參賽師生開展系列培訓。
據了解,獲獎選手除獲得不菲的獎金外,還有機會參加圖形化系統學生設計大賽、赴美參加 2018 年 NIWeek獲獎作品展示、參評年度“儀器儀表獎學金”。此外還將獲得企業的特別贊助。
(原標題:2017第四屆全國虛擬儀器大賽決賽成功舉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