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產業】水污染治理方面由被動污染防治轉變為主動生態恢復和建設,這種轉變給水處理行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隨著碧水攻堅戰不斷挺進縱深階段,水環境治理會走向何方?
2020年以來,水處理市場呈現明顯向好態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各地水污染治理步伐正在提速。為在階段性收官之年如期完成水環境治理目標,各地加大治理工程投資力度,更加注重治理效益。過去一段時間內,各地水環境治理項目投資金額區間自幾百萬元到幾百億元均有,治理內容更是千差萬別,重點聚焦包括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村農業水處理和污染治理等難題。
水環境治理猶如得病,就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面對挑戰,必須精準施策、化解風險,才能真正打贏碧水保衛戰。未來城市水環境治理的主要矛盾將從黑臭治理向水華控制問題轉化,需要提前布局研發,儲備相應的技術。長江大保護和黃河大保護政策的提出,則使全行業面臨全流域統籌、協同治理的新挑戰。從實踐情況來看,水環境治理項目受到的制約因素和變量因素眾多,項目的出發點時常因為這些因素脫離了“改善質量”這個核心。
如果要改善水質,提高水環境的質量,控制污染源是根本所在。在生活廢水、養殖廢水、工業廢水中都含有氮和磷,常規的水處理技術很難將這些營養物質去除干凈。利用過去傳統的單一治理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改善水環境的目的,必須是綜合施策,還需要重視面源、內源污染的控制。業內普遍認為水環境治理“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是系統治水是過程,而非投藥劑、種水草、修浮島等表面化治理。
隨著政策環境和發展趨勢的變化,傳統污水廠難以為繼,單一的污水治理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水環境綜合治理成為大勢所趨。水環境綜合整治包括內源污染、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過程中涉及的專業也越來越廣。“未來水務行業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城市、一個
污水處理廠的問題。”傳統上主要關注污水處理廠的排放,而水環境總治理的目標重新定位在水環境質量改善,同時還要協調水安全。
以改善水環境、恢復水生態治理為主的系統性治理將逐步成為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但點和點之間需要系統,需要集成和新模式,需要新串聯、新制度,還需要新技術、新產業來進行配套。”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說。水環境治理將同其他環境治理相互融合,進而延伸到環衛、垃圾處置、清潔能源、生態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
這其中的價值如何挖掘,轉變成真金白銀的企業效益也是企業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如今,“十三五”規劃中涉及地表水的約束性指標,已經提前完成。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全國水環境質量制定了明確且清晰的短、中、長期目標,水環境治理的需求仍將長期存在。同時,水環境治理又是超大金額PPP項目的聚集地,項目規模動輒幾十億甚至過百億。可以看到,實際上水環境的治理不是單單進行一個黑臭水體的治理,大幕剛剛拉開。
水污染治理方面由被動污染防治轉變為主動生態恢復和建設,這種轉變給水處理行業發展帶來新契機。隨著各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進和水污染督查、考核執行,將會帶來水環境治理市場需求的快速釋放。伴隨著行業紅利的爆發,各類水務企業、建筑企業、園林企業、跨界企業紛紛涌入。“如需徹底解決河道水環境質量的斷面達標,仍需總計3—5萬億元的投入,按目前的投入水平需要3—5個五年計劃的時間。”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凱軍介紹道。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