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深度】導讀:6月26日以來,南方強降雨頻繁,強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等地,北方多地出現強對流天氣,山東聊城、濟南、泰安等地局地風力達12級以上。7月1日—2日,南方強降雨主要出現在貴州、廣西北部至長江中下游一帶。同時,北方的東北、華北多地雨勢也比較強。
氣象專家提醒,長江中下游等地強降雨持續時間較長,公眾需防范持續性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山體滑坡、山洪、城鄉內澇等災害,合理安排出行,遠離氣象災害風險較高的地區。華北、東北等地需防范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的不利影響。
隨著夏季高溫梅雨天氣的到來,很容易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最近,不少地區通過在空中或者是在地面上利用儀器儀表對天氣進行感知。
經過多年發展,應用于研究和業務的氣象觀測儀器儀表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其中,主要包括直接測量和遙感探測兩類,前者通過各種類型的感應元件,將直接感應到的大氣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轉換成機械的、電磁的或其他物理量進行測量,例如
氣壓表、溫度表、濕度表等。后者是接收來自不同距離上的大氣信號或反射信號,從中反演出大氣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的空間分布,例如氣象雷達、激光氣象雷達、紅外輻射計等。
一般觀象臺會具備許多的觀測儀器,觀測場內有觀測儀器:風塔、百葉箱、太陽輻射觀測儀器、地溫觀測儀器、激光云高儀等,覆蓋溫度、濕度、蒸發量、降水量、日照、輻射等16種近地面氣象要素。
除此之外,觀測場附近還有風廓線雷達、S波段多普勒雷達、L波段探空雷達、可以測定PM2.5、PM10顆粒物等大氣成分要素的觀測方艙,共同組成了立體的天氣觀測手段。在汛期,工作人員還通過放飛裝有記錄氣溫、氣壓、濕度的傳感器的氣球進行觀測,在放飛后,觀象臺的L波段探空雷達已經鎖定了這只氣球,氣球搭載的傳感器將數據源源不斷傳回觀象臺的綜合監控平臺,收集的數據對于掌握整個地區的中低空天氣變化都有重要意義。
氣象研究正在逐步與機器人的智能系統相融合
氣象儀器,是用于氣象預報、氣象監測等氣象服務領域的專業設備。可以分類為地面氣象觀測儀器、高空氣象探測儀器兩大類。主要有自動氣象站、自動雨量站、風速風向儀、風向袋、百葉箱、溫濕度記錄儀、傳感器、風向標、風速報警儀、風能測風儀、氣象中心軟件、GPRS無線傳輸模塊等。
監測儀器得到的各項環境指標數據,從氣象站流向了智能手機的應用端口。面對需求變化,智能機器人開始取代傳統氣象儀器,以提供更及時的監測服務。地面的機器人的高效監測為研究者提供最新數據,而空中檢測技術精確度的提升又拓展了研究空間。專業化發展并不是氣象監測機器人發展的方向,可隨身攜帶的天氣監測設備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歡迎。比如美國“濕度實驗室”研究團隊推出的一款名為“天氣點”的手機配件,外形看上去像一把造型奇特的鑰匙,但卻能幫助用戶通過手機應用App及時了解所在地的環境狀況。
可以說,依托機器人硬件,智能系統的發展拉近了氣象環境與科學研究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氣象問題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在人們通過各種端口獲得氣象環境數據,了解環境變化的同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也將更加深入人心。
結語
氣象觀測領域在不斷開拓,有些以前不太成熟的技術也在逐漸成熟。如利用微波被動遙感技術反演空中溫度和濕度的儀器、火箭探空儀、機載下投探空儀、氣象探測無人飛機、系留氣球探測儀和空投自動氣象站等都有了試驗產品。利用激光多普勒技術測量高空風和出低軌道小型衛星進行GPS掩星觀測反演大氣溫度、氣壓、濕度,以替代氣球探測的技術正在研制中。在新的世紀,氣象儀器將有很大的發展,其發展的程度將是我們無法預料的。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