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度測試儀廣泛適用于電力、鋼鐵、石化、
工頻耐壓試驗裝置—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 深化同期線損應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電力事業發展迅猛,發電容量和規模都已居世界*。但隨著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各種新型用能形式不斷涌現,我國傳統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已不適應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面臨復雜的經濟形勢,*有限公司提出的“三型兩網、世界”新戰略正是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
*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寇偉在2019年年中工作會議上表示:“加快建設‘三型兩網’,要以數字技術為傳統電網賦能,不斷提升電網的感知能力、互動水平、運行效率,實現電網跨越升級,助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電能通過電網走進千家萬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輸電、變電、配電和用電四個環節,各環節中均會產生電能損耗,簡稱線損。線損率是在一定時期內電能損耗占供電量的比率,它是電網企業的一項重要技術經濟指標。
線損主要由技術線損與管理線損兩部分構成。技術線損是經由輸變配售設施所產生的物理損耗,管理線損是由于計量、抄表、竊電及其他管理不善造成的電能損失。數據表明,線損率每降低1個百分點,可為*有限公司節約購電量400多億千瓦時,可節約購電成本150億元。如何使用數字技術降低各個環節的線損率,是*一直關注的問題,也是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重要內容。
降低線損率并不容易,*有限公司發展策劃部相關負責人說:“線損涉及到眾多變電站、輸電線路、配電線路、配變電壓器、智能電能表等,與發展、調度、營銷、運檢等多個專業部門相關。每個專業部門都有單獨的線損管理系統,他們就像平行線一樣,互相沒有交集。如何將這些數據融會貫通并進行關聯分析,挖掘數據的價值,發現隱藏的問題,這是降低線損率的關鍵,也是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的基礎。”
看似一氣呵成的“發-輸-變-配-用”等環節,以前由于專業分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