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日處理35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日處理35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二沉池出水懸浮物含量大的原因是什么?
二沉池出水懸浮物含量增大的原因和相應的解決對策如下:
(1)活性污泥膨脹使污泥沉降性能變差,泥水界面接近水面,部分污泥碎片經出水堰溢出。對策是通過分析污泥膨脹的原因,逐一排除。
(2)進水量突然增加,使二沉池表面水力負荷升高,導致上升流速加大、影響活性污泥的正常沉降,水流夾帶污泥碎片經出水堰溢出。對策是充分發揮調節池的作用,使進水盡可能均衡。
(3)出水堰或出水集水槽內藻類附著太多。對策是操作運行人員及時清除這些藻類。
(4)曝氣池活性污泥濃度偏高,二沉池泥水界面接近水面,部分污泥碎片經出水堰溢出。對策是加大剩余污泥排放量。
(5)活性污泥解體造成污泥的絮凝性下降或消失,污泥碎片隨水流出。對策是找到污泥解體的原因,逐一排除和解決。
(6)吸(刮)泥機工作狀況不好,造成二沉池污泥或水流出現短流現象,局部污泥不能及時回流,部分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污泥缺氧腐化解體后隨水流溢出。對策是及時修理吸(刮)泥機,使其恢復正常工作狀態。
(7)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污泥因缺氧腐化解體后隨水流溢出。對策是加大回流污泥量,在二沉池中的縮短停留時間。
(8)水溫較高且水中硝酸鹽含量較多時,二沉池出現污泥反硝化脫氮現象,氮氣裹帶大塊污泥上浮到水面后隨水流溢出。對策是加大回流污泥量,縮短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
二沉池出水溶解氧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二沉池出水溶解氧偏低的原因和相應的解決對策如下:
(1)活性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時間過長,污泥中好氧微生物繼續消耗氧,導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對策是加大回流污泥量,縮短停留時間。
(2)吸(刮)泥機工作狀況不好,造成二沉池局部污泥不能及時回流,部分污泥在二沉池停留時間過長,污泥中好氧微生物繼續消耗氧,導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對策是及時修理吸(刮)泥機,使其恢復正常工作狀態。
(3)水溫突然升高,使好氧微生物生理活動耗氧量增加、局部缺氧區厭氧微生物活動加強,終導致二沉池出水中溶解氧下降。對策是設法延長污水在均質調節等預處理設施中的停留時間,充分利用調節池的容積使高溫水打循環,或通過加強預曝氣促進水汽蒸發來降低溫度。
膜分離法
膜分離法是利用膜的選擇透過性對液體中的成分進行選擇性分離,從而達到氨氮脫除的目的。包括反滲透、納濾、脫氨膜及電滲析等。影響膜分離法的因素有膜特性、壓力或電壓、pH值、溫度以及氨氮濃度等。
日處理35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根據稀土冶煉廠排放氨氮廢水的水質情況,采用NH4C1和NaCI模擬廢水進行了反滲透對比實驗,發現在相同條件下反滲透對NaCI有較高去除率,而NHCl有較高的產水速率。氨氮廢水經反滲透處理后NH4C1去除率為77.3%,可作為氨氮廢水的預處理。反滲透技術可以節約能源,熱穩定性較好,但耐氯性、抗污染性差。
采用生化一納濾膜分離工藝處理垃圾滲瀝液,使85%~90%的透過液達標排放,僅0%~15%的濃縮污液和泥漿返回垃圾池。,氨氮去除率約為72%。納濾膜要求的壓力比反滲透膜低,操作方便。
脫氨膜系統一般用于高氨氮廢水處理中,氨氮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4-+OH-=NH3+H2O運行中,含氨氮廢水流動在膜組件的殼程,酸吸收液流動在膜組件的管程。廢水中PH提高或者溫度上升時,上述平衡將會向右移動,銨根離子NH4-變成游離的氣態NH3。
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是通過對氨離子具有很強選擇吸附作用的材料去除廢水中氨氮的方法。常用的吸附材料有活性炭、沸石、蒙脫石及交換樹脂等。沸石是一種三維空間結構的硅鋁酸鹽,有規則的孔道結構和空穴,其中斜發沸石對氨離子有強的選擇吸附能力,且價格低,因此工程上常用斜發沸石作為氨氮廢水的吸附材料。影響斜發沸石處理效果的因素有粒徑、進水氨氮濃度、接觸時間、pH值等。
沸石對氨氮的吸附效果明顯,蛙石次之,土壤與陶粒效果較差。沸石去除氨氮的途徑以離子交換作用為主,物理吸附作用很小,陶粒、土壤和蛙石3種填料的離子交換作用和物理吸附作用的效果相當。4種填料的吸附量在溫度為15-35℃內均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在pH值為3-9范圍內隨pH值升高而增大,振蕩6h均達到吸附平衡。
沸石吸附法去除垃圾滲濾液中氨氮可行性。小試研究結果表明,每克沸石具有吸附15.5mg氨氮的極限潛力,當沸石粒徑為30-16目時,氨氮去除率達到了78.5%,且在吸附時間、投加量及沸石粒徑相同的情況下,進水氨氮濃度越大,吸附速率越大,沸石作為吸附劑去除滲濾液中的氨氮是可行的。同時指出沸石對氨氮的吸附速度較低,在實際運行中沸石一般很難達到飽和吸附量。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