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污水處理一體化裝置>> WSZ-A-5m3/h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WSZ-A-5m3/h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無動力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一體化設備現貨、氣浮機現貨、二氧化氯發生器現貨、加藥裝置現貨,歡迎下單訂購。
公司為客戶送貨上門、派技術安裝、專業培訓操作人員。
公司設備可買入地表以下,地表可作為綠化活廣場用地;不占地表面積,不許蓋房,更不需采暖保溫;
與無機物的反應
二氧化氯可將水中溶解的還原態鐵、錳氧化,對去除鐵、錳很有效。反應式如下:
2ClO2+5Mn2+6H2O→5MnO2+2Cl-+12H+
ClO2+5Fe (HCO3)2+3H2O→5Fe (OH)3+10CO2+Cl+H+
作為氧化劑,二氧化氯氧化能力比過氧化氫強,而比臭氧弱,因此在水中與過氧化氫或臭氧共存時,會發生如下反應:
2ClO2+H2O2+2OH-→2ClO2-+2H2O+O2
ClO2+O3→ClO3+O2
從以上反應看,目前的復合型二氧化氯消毒劑發生器所產生的二氧化氯、過氧化氫、臭氧相互之間會消耗。如何避免這種消耗,提高其復合使用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
魯盛公司融合了當地環保產業優勢資源及國內、*的污水處理工藝,專業生產污水處理設備,服務于資源保護的科技進步
具有投資成本低、占地面積小、處理效率高等優勢。
與有機物的反應
二氧化氯與水中有機物的反應比較復雜,主要發生氧化反應,與氯不同,它不會發生取代與加成反應。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氯與酚反應不會生成有味的氯酚,而是將其氧化。二氧化氯與腐植酸反應,不會生成三氯jia烷,主要生成苯多羧酸、二元脂肪酸、羧苯基二羥乙酸、一元脂肪酸四類氧化產物,它們的致突變性比較低。
二氧化氯的消毒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二氧化氯對大腸桿菌、脊髓灰質炎病毒、甲肝病毒、蘭伯氏賈第蟲胞囊、jian刺賈第蟲胞囊等均有很好的殺滅作用,效果優于自由氯。對消毒劑能力的評價,通常用達到一定殺滅率時所需的濃度與時間的乘積C·t為指標,C·t值越低,消毒效果越好。表1給出了4種常用消毒劑殺滅不同微生物的C·t值,濃度單位為mg/L,時間單位為min,殺滅率為99%。
對消毒的評價要綜合考慮到殺生能力與水中的穩定性。對水處理常用的4種消毒劑(氯、二氧化氯、臭氧、氯胺)而言,從殺生能力看,臭氧>二氧化氯>氯>氯胺;從穩定性看,氯胺>二氧化氯>氯>臭氧。綜合而言,二氧化氯是其中較好的一種消毒劑。
注:除括號注明的之外,所有C·t值都是在5℃、PH6~8時達99%殺滅率所需值。
與氯不同,二氧化氯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堿性PH條件下仍具有很好的殺菌能力。由于二氧化氯不會與氨反應,因此在高PH值的含氨的系統中可發揮*的殺菌作用。而且二氧化氯對藻類也具有很好的殺滅作用。
關于二氧化氯的殺菌機理,有很多解釋。有人認為二氧化氯會附著在細胞壁上,然后穿過細胞壁與含疏基的酶反應而使細菌死亡。二氧化氯會很快地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在與二氧化氯接觸的幾秒鐘之后,細胞就不能將用C14標記的氨基酸合成為蛋白質。
WSZ-A-5m3/h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二氧化氯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給水處理
控制污泥膨脹的方法和過程
污泥膨脹控制從2000年1月20日開始。由于膨脹的惡化及MLSS不斷增長,此時兩池的SV均已達到了90%以上。
首先為保證出水效果,在停止曝氣*min向SBR池投加氫氧化鈣(按1∶200的比例),通過其凝聚作用來提高污泥的壓密性以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在接下來的潷水過程中,將水位潷至潷水器所能到達的zui低位(潷水深度為原來的3倍),這樣在進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排出比由1∶4升至1∶2,使稀釋倍數降低,提高了基質初始濃度。另外充分利用閑置期,將機動潛污泵投入SBR池中進行強制排泥(剩余污泥被排入閑置池中進行消化處理),同時疏通排泥管以確保每天的正常排泥。經過4個周期的運行,到22日泡沫現象雖未有明顯改觀,但各池SV均停止了增長。這說明對污泥膨脹原因的分析是正確的,采取的措施是可行的。
通過繼續強制排泥使MLSS逐漸回落到3000mg/L左右,并縮短充水時間(由啟動1臺提升泵改為2臺),進一步提高基質初始濃度,將曝氣時間減至6.0h增大了濃度梯度,避免了曝氣結束后污泥負荷過低而利于絲狀菌生長。到1月24日(氫氧化鈣停止投加),水面懸浮的黃褐色污泥已基本消失,SVI亦緩慢下降,出水COD降至120mg/L以下。鏡檢觀察到絲狀菌已明顯衰減,由叢生狀變為分散狀,部分單枝已折斷成散碎短枝。此時,泡沫量也開始減少,間或有水面露出。
此后每天仍穩定地排除剩余污泥(MLSS控制在3000mg/L左右)并保持其他措施不變。從24日開始SVI持續下降,泡沫也隨時間的推移而衰減,到曝氣后期主要集中在曝氣頭上方水面區域,由于粘帶的污泥絮體減少其顏色也由暗變亮。到30日,兩SBR池的SVI都降到了200mL/g以下,出水COD也已穩定在100mg/L以內。鏡檢發現污泥恢復到了原來的菌膠團正常狀態,且絲狀菌基本消失,僅有少量短碎單枝夾裹在污泥中;草履蟲和豆形蟲等這些只有在污泥性能不好時才出現的微生物也大為減少。污泥膨脹已得到有效控制。
以后控制每天的排泥量,保證MLSS在3000mg/L左右,系統一直運行穩定,膨脹再也沒有發生。
2000年5月后,來水水質、水量逐漸正常,又恢復了三池運行及原來的運行參數。針對情況變化,始終著重于通過污泥負荷的控制來調整工藝,確保了系統穩定運行。
4 污泥膨脹及控制機理
和菌膠團細菌相比,絲狀菌具有比表面積大和在低底物濃度時競爭生長優勢明顯的特性,因而低有機負荷被認為是引起污泥膨脹的重要因素。
SBR法能有效抑制絲狀菌生長的關鍵在于反應器內存在較高的有機底物濃度梯度(在時間上),同時對應存在著一個變化的污泥負荷,這一非穩態的過程不利于絲狀菌競爭生長優勢的發揮。在本例中,0.05kgBOD/(kgMLSS?d)的負荷在SBR工藝設計中已屬低負荷范圍;當來水有機物濃度較低時,偏小的排出比(1∶4)又使混合液進一步被稀釋;由給出數據不難算出,COD實際濃度變化為80~250 mg/L(設計出水COD為80mg/L),不能形成較高的濃度梯度;而對于高出設計近一倍多的污泥濃度則污泥負荷更低且基本沒有梯度變化,上述這些情況都無法對絲狀菌形成抑制。低負荷必然又對應著長泥齡,這又利于絲狀菌(比增長速率小于膠團細菌)在反應器內的停留、生長。同時,低負荷下相對較高的溶解氧濃度也利于絲狀菌(絕大多數為專性好氧菌)生長。所以,正是由于負荷過低造成了這次污泥膨脹的發生。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