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WSZ-0.5污水處理地埋式設備
WSZ-0.5污水處理地埋式設備
魯盛在原有設備基礎上各方面已得到全面提高,通過對ISO9001質量體系的實施,對每套出廠設備都有嚴格的檢驗措施,對我公司自己設計的污水處理設備保證全部能達到設計要求,調試后出水水質能達到規定排放標準。
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工業污水處理設備,生活污水處理設備,二氧化氯發生器,加藥裝置,污水處理設備,飲用水消毒設備,中水回用設備等多種規格、型號任您選擇,歡迎訂購!
(1)臭氧對電鍍廢水中非正磷酸鹽轉化率的影響與臭氧投加量、臭氧反應時間、廢水初始總磷濃度以及廢水初始pH有關。臭氧投加量越大,反應開始階段速率越快,非正磷酸鹽zui終轉化率越高;非正磷酸鹽轉化率隨廢水中非正磷酸鹽濃度增加而降低;pH對非正磷酸鹽轉化率影響不顯著。
(2)采用Ca(OH)2和PAM作為沉淀劑和助凝劑對氧化后的廢水進行處理效果較好。Ca(OH)2*投加質量濃度為400 mg/L,PAM*投加質量濃度為0.3 mg/L。zui終出水正磷酸鹽質量濃度可降低至0.1 mg/L,總磷質量濃度可降低至0.4 mg/L以下,達到《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1900—2008)以及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Ⅴ類水體標準限值。
吸附簡介
在水處理技術中,吸附技術非常悠久。早在一百年前,人們就開始使用活性炭進行水的凈化。但是由于活性炭價格昂貴,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飲用水深度處理領域,典型工藝路線為“臭氧+生物活性炭”,目前已成為控制飲用水中微污染物的主流技術。在家用凈水器中,活性炭柱也是標配??梢哉f,活性炭吸附水處理技術是zui*的技術。
活性炭的吸附主要靠內部的孔道。按照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協會(IUPAC)的定義:孔徑小于2納米的稱為微孔,孔徑在2到50納米之間的稱為中孔,孔徑大于50納米的稱為大孔。在吸附過程中,大孔是物質傳輸的通道,中孔和微孔是吸附位點。一個合理的吸附劑需要與被吸附的污染物進行匹配,即空間位阻效應。
在工業應用中,常采用碘值來表征比表面積尤其是微孔的表面積,微孔活性炭的比表面積一般為800-1000m2/g。長期以來,活性炭的應用(水處理)和生產(煤化工)脫節,生產單位不清楚用戶的需求,用戶的需求無法有效傳遞給生產,在活性炭的使用中普遍存在“萬金油”現象,應用需求和炭種不匹配,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吸附水處理技術的發展。
什么是活性焦
活性焦,Lignite-coke,是中國電科院國電富通團隊以褐煤等低變質煤為主要原料,開發的一種新型炭質吸附材料,并實現了萬噸級的工業化生產,形成了活性焦企業標準和系列化產品。與傳統的活性炭相比,活性焦孔徑結構中孔較為發達,比表面積較低(500-6002/g),價格低廉。
活性焦與活性炭的孔徑結構與吸附性能對比示意
由上圖可以看出,如果廢水中含有較多的大分子污染物,微孔活性炭的吸附去除效果是低于活性焦的,換句話說,如果要達到對大分子污染物相同的吸附處理效果,微孔活性炭的投加量要高于活性焦,運行成本自然十分昂貴。煤化工廢水、印染廢水、制藥廢水中含有大量的大分子難降解污染物,活性焦對之有很好的吸附性能。
鑒于活性焦的中孔特點,原來在自來水應用領域常用的碘值,已經不能全面表征其吸附性能,迫切需要有一種新的指標體系。
WSZ-0.5污水處理地埋式設備 吸星da法與化功da法
難降解工業廢水的典型工藝流程為“預處理-主體生化-后處理”,生化處理是核心,而合適的預處理則是達標的關鍵。生化降解猶如“化功da法”,利用微生物的代謝將污染物化之于無形;活性焦吸附則如“吸星da法”,通過物理性的吸附,強化生物降解,提升了對污染物的處理能力。
本技術成果利用活性焦對大分子難降解物質的選擇性吸附作用,對生化過程進行強化,延長微生物與污染物的作用時間,提升處理效果和系統抗沖擊負荷能力,在保障出水水質的前提下減少生化處理單元的構筑物尺寸,縮短水力停留時間。國電團隊還開發出新型動態吸附池、生物流動床、活性焦生物濾池等高效反應器,成功地掌握了廢焦回流、氣液耦合流態化等關鍵技術,實現了高效傳質和強化反應。
尤其是在強化預處理方面,創造性地利用含焦剩余污泥絮體的高比面積和逆流吸附廢焦的剩余能力,大大增強了預處理單元對難降解物質的去除,從而提升了整體工藝的效率。工藝流程
根據企業提供的污水處理系統總體設計規劃和要求,結合廢水水質特點,確定圖1所示的工藝流程。
廢水首*入“格柵+調節池”預處理系統,截留去除水中較大的雜物與纖維,降低對后續工藝設備的破壞,同時在此階段可以去除一部分懸浮物質,使廢水中的SS含量達到部分降低的目的。預處理出水進入超效淺層氣浮,去除26%左右COD、23%左右的BOD、80%左右的SS,之后經過初沉池沉淀,進一步降低廢水中的懸浮物含量以及有機污染物的含量。然后再經IC厭氧系統,去除65%的COD和68%的BOD。
厭氧出水進入改良型氧化溝系統,在曝氣的作用下,活性污泥與廢水充分接觸,活性污泥中的好氧菌群以廢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為代謝原料,經過好氧氧化作用消耗掉有機物,達到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的。通過采用新型的倒傘形表曝機,提高充氧效率,提高活性污泥與廢水的混合效果,廢水在氧化溝內經過大量的缺氧一好氧交替反應,達到較高的COD去除效果,改良型氧化溝通過延長廢水的停留時間,充分發揮氧化溝好氧生物技術在造紙廢水處理中的優勢,COD的處理效率比常規氧化溝提高10%左右。在此工藝階段中,能夠去除83%左右的有機物及65%的SS。
廢水經改良型氧化溝處理后進入二沉池。在重力作用下使泥水有效分離,出水COD低于130mg·L-1。
如果有進一步降低COD的要求,二沉池出水可進入混凝沉淀系統,對生化出水進行深度處理,使COD低于60mg·L-1,有機物去除率能達到55%以上,同時可達到80%的SS去除效果。
二沉池中的剩余污泥一部分經過污泥泵重新返回至氧化溝系統內,繼續參與好氧生物反應;一部分排入污泥脫水車間,經脫水后外運處置。
主要構筑物及設計參數
1 預處理系統
(1)格柵渠。1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尺寸8.0mx0.7mX3.0m。
(2)調節池。1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尺寸10.0mx30.0mx6.0m。
(3)格柵。2臺,設置2道格柵,安裝于污水處理站調節池進口或者其他隱蔽的部位,中格柵間隙為10mm,細格柵間隙為5mm,用以攔截較大雜物,保護后續處理設備運行安全。
3.2 綜合廢水處理系統
(1)超效淺層氣浮。1臺。直徑8.0m,配套離心泵1臺,型號DFw8O一250B/2/30,Q=80m3·h-1,H=60m.,N=30.0kW;空氣壓縮機1臺,型號w—0.6/10,風量0.6m3·min-1,功率5.5kW;高壓儲氣罐1臺,有效容積1.0m3。
(2)初沉池。1座,鋼筋混凝土。用于氣浮后出水污泥的沉淀。設計表面負荷0.59m3·(㎡·h)-1,尺寸30.0mx4.0m(超高0.5m),配套半橋式周邊傳動刮泥機1臺,周邊線速度3m-ra—in~,Ⅳ一0.75kW;污泥泵2臺(1用1備),Q=40m3·h-1,日=9m,N=3.0kW。
(3)事故池。1座,鋼筋混凝土。用于特殊情況下,暫時貯存排除廢液或廢水。設計停留時間6h,有效容積2500m3,尺寸31.25mx20.0mx4.5m(超高0.5m),內置潛水排污泵1臺,Q=110m3·h-1,H=11m.N=5.5kW。
(4)IC反應器。1座,碳鋼防腐。兩級分離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是世界上的厭氧處理技術,該技術在第三代厭氧反應器UASB的基礎上,把多級處理技術、流化床技術、污泥顆粒化技術、內外循環等技術整合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在反應器中,顆粒污泥(厭氧細菌)將廢水中有機污染物降解生成cl{4等氣體。兩級分離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是基于氣體提升原理,而由上升管和下降管中所含氣體量的不同而產生的,受反應器氣流的驅動,循環流比率取決于進水COD濃度,因此可達到自行調節。有效容積1100m3,反應器尺寸8.0mx22.0m,配套進水泵3臺(2用1備),Q=155m3·h-1,H=27m,N=22kW;DN250、DN300流量計各1臺;配套pH計2臺。
(5)改良型氧化溝。1座,鋼筋混凝土。改良型氧化溝在處理制漿造紙廢水中展現了*的優勢,曝氣溶氧效率更高,處理效果更好,在處理同等負荷下,該工藝更為節能,該氧化溝在去除COD、脫除氨氮、除磷方面均有優良表現,通過采用新型的倒傘形表曝機,工藝的設計能夠滿足廠區長期運行需要。改良型的氧化溝通過延長廢水的處理時間,充分發揮氧化溝好氧生物技術在造紙廢水處理中的優勢,使其比常規氧化溝處理效率提高10%左右。設計污泥負荷0.25kgCOD·(kgMI.SS·d)-1,尺寸86.0mx32.0mx5.0m(超高0.5m),設置3臺倒傘型表面曝氣機:型號DS325,r=3250mm,N=55kW,充氧量115.5kg·h-,低速推流器4臺,型號Q舊5/4—2500/2—56/P,N=5kW,額定電流17A,葉輪直徑2500n1lI1,葉輪轉速56r.min-1。
(6)二沉池。1座,鋼筋混凝-t--?;钚晕勰嗷亓髋c沉淀。設計有效容積3176m3,表面負荷0.46m3·(m·h)-1,反應器尺寸34.0mx4.0m(超高0.5m),配置周邊傳動刮泥機1臺:外緣線速度1.5~3m·min-1,N =0.75kW;污泥回流泵2臺(1用1備):型號200WL250-11-15,Q=250m3·h-,H=l1m,N=15kW;剩余污泥泵2臺(1用1備):Q=30m3·h-1,H=11m.,N=3kW。
(7)混凝沉淀池。1座,鋼筋混凝土。用于生化尾水深度處理,實現水質的有效凈化,出水水質達標。設計表面負荷0.77m·h-1,混合時間1min,沉淀池停留時間3.92h;設置槳葉式攪拌器8套,分別為Ⅳ=2.2kW兩套,N =1.1kW兩套,N=0.75kW兩套,N=0.55kW兩套;污泥泵2臺(1用1備):Q=30m3·h-1,日=11m,N=3kW。
(8)污泥池。1座,鋼筋混凝土。用于儲存廢水系統的剩余污泥。有效容積942m3,尺寸20.0mX3.5m(超高0.5m),配置1套板框壓濾機:XMGZ200/1250-30U,過濾面積3000㎡,濾室容積3m3,過濾壓力0.6MPa,電機功率4kW;設置污泥泵2臺(1用1備):DFW65-250A/2/22,Q=44m3.h-1,H=70m,r=2900r.min-1,N=22kW。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