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無動力污水處理設備>> 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設施
產地 | 國產 | 加工定制 | 是 |
---|
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設施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醫院醫療污水處理設備、洗滌污水處理設備、噴涂廢水處理設備、屠宰污水處理設備、餐飲廢水處理設備、塑料加工污水處理設備等各種污水設備。
目前,國內外對含油污泥治理的研究技術一般圍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幾個方向開展。常規處理技術包括固化、焚燒、熱化學洗滌、焦化處理、微生物處理等,隨著油田開發的迅速發展,石油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油泥、油渣日益累積,石油開發與環境污染、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積極尋求更有效的技術方法有效回收利用含油污泥中原油及其他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內外學者共同關注和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國內外相關學者做了許多工作,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離心分離、溶劑萃取、熱解、微波輻射、超聲輻射、電化學處理技術等方面。
1 含油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的研究熱點
1. 1 離心法
離心處理法是將含油污泥通過一種特殊的高速旋轉設備,使油泥中不同密度組分在離心力作用下實現快速分離的過程。實際生產中為了提高油、水、泥三相分離性能和降低能耗,通常需要通過污泥預處理調質來降低含油污泥粘度,采用的方法有注蒸汽、直接加熱、加入破乳劑、絮凝劑等,該技術的關鍵在于對調質所用化學劑種類和用量的選擇及離心設備參數的確定。劉志林等綜合分析了錦西石化罐底含油污泥的化學調質條件及離心分離參數與工藝,結果表明在設計條件下,含油污泥經加熱、投加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等預處理進入臥式兩相離心分離所得分離液含油達 88% ,可直接送往生產裝置回煉,實現了含油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劉振國等采用“調質 + 離心分離”工藝,針對綏中某污水處理系統含油污泥進行處理,確定了脫水劑 TM-5057 加樣條件及 Z4E-3 /951 臥螺離心機的運行參數,獲得了較好的處理效果。Cambiella 等發現投加少量 CaCl2 ( 0. 01 ~ 0. 5 mol / L) 混凝劑能夠顯著改善離心過程中油/ 水分離效果,油分離效率可達 92% ~ 96% 。Wang通過對粒度分布、表面形貌和親水親油性能分析探討了油泥經離心后油、水及殘余固體的遷移行為,并建立了沉降后固相含油量的計算模型,為優化油品回收和清潔處理工藝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持。Zhou 等提出一套優化數學模型 APSO-RBF,利用 APSO-RBF 離心機參數優化控制系統聯合傳統的離心機建立了智能離心機體系,通過三種含油污泥樣品的對比實驗證明這種智能控制型離心機能夠顯著提高離心效率,實現了含油污泥離心液 COD 濃度 < 2 000 mg / L 的目標。
總的來說,調質-離心法處理含油污泥是一種較為清潔、成熟的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占地面積小、處理周期短的優勢。然而受設備成本的限制,現階段離心法僅局限于小規模的含油污泥處理,此外,污泥預處理過程中投加化學助劑不僅增加了處理成本同時也帶來了環境二次污染問題。未來發展的方向是開發一系列新型高效的化學藥劑和藥劑配方、改良傳統工藝、研發更有效的離心設備。
1. 2 溶液萃取法
溶液萃取法是基于“相似相溶”原理,選用與原油性質接近的有機溶劑萃取含油污泥中的石油類物質,從而實現原油回收的目的。含油污泥的萃取是典型的液固萃取,即選擇合適的萃取液與油泥充分混合,然后將溶劑/ 油混合物進行蒸餾并從溶劑中分離,溶劑經冷凝后循環利用的過程。張玉娟等以93#汽油為萃取劑,利用三相物理萃取法探討了處理含油污泥的工藝條件,大原油回收率達到97. 3% 。趙瑞玉等[12]采用自主研發的萃取劑 ZZEG處理新疆某油田含油污泥取得較好的結果,除油率達到 99. 1% ,萃取劑實現 回收利用。Zubaidy等綜合比較了丁酮( MEK) 、液化石油氣( LPGC)等有機萃取溶劑對含油污泥處理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溶劑與油泥比為 4 ∶ 1 時,MEK 與 LPGC 的大原油回收率為 39% 和 32% ,采用 MEK 作為有機溶劑時回收油品中灰分、有機質和瀝青質含量均得到明顯改善,但硫、含碳殘渣含量仍然較高,還需進一步純化處理。Taiwo 等利用正已烷、二甲苯作為萃取劑從油泥中提取烴類物質,回收約 67. 5% 烴類油品,其中 86. 7% 為芳香烴,提取的油品主要包含 C9 ~ C25 范圍的碳氫化合物,可直接作為化工原料使用。巫樹峰等對某煉化廠罐底含油污泥進行了溶劑萃取處理,實驗結果表明以石腦油 90 ~ 110 ℃ 沸程段的餾分油為溶劑,在優化工藝條件下罐底油泥中有機物的萃取率達 64% 以上。
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設施溶劑萃取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資源化處理方法,能夠將含油污泥有效分離成可回收利用的烴類和較小體積的固體、半固體殘渣,具有處理大量含油污泥的潛力。目前應用該方法規模化處理油田含油污泥的一大障礙就是有機萃取劑的消耗量太大,且有機溶劑大量投入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據文獻報道,超臨界萃取法可有效降低萃取劑的投加量,縮短萃取時間,然而該法條件苛刻,不適用于大規模的含油污泥處理,因此今后研究的重點仍然是尋找效率高、來源廣、價格低廉的萃取劑或開發新的替代方法與工藝,提高溶劑萃取能力。 反滲透系統常見問題
一般情況下,當標準化通量下降10~15%時,或系統脫鹽率下降10~15%,或操作壓力及段間壓差升高10~15%,應清洗RO系統。
清洗頻度與系統預處理程度有直接的關系,當SDI15<3時,清洗頻度可能為每年4次;當SDI15在5左右時,清洗頻度可能要加倍但清洗頻度取決于每一個項目現場的實際情況。
目前行之有效的評價RO/NF系統進水中膠體污染可能的技術是測量進水的淤積密度指數(SDI,又稱污堵指數),這是在RO設計之前必須確定的重要參數。
在RO/NF運行過程中,必須定期進行測量(對于地表水每日測定2~3次),ASTM D4189-82規定了該測試的標準。
膜系統的進水規定是SDI15值必須≤5。降低SDI預處理的有效技術有多介質過濾器、超濾、微濾等。在過濾之前添加聚電介質有時能增強上述物理過濾、降低SDI值的能力。
在許多進水條件下,采用離子交換樹脂或反滲透在技術上均可行,工藝的選擇則應由經濟性比較而定,一般情況下,含鹽量越高,反滲透就越經濟,含鹽量越低,離子交換就越經濟。
由于反滲透技術的大量普及,采用反滲透+離子交換工藝或多級反滲透或反滲透+其它深度除鹽技術的組合工藝已經成為*的技術與經濟更為合理的水處理方案,如需深入了解,請咨詢水處理工程公司代表。
膜的使用壽命取決于膜的化學穩定性、元件的物理穩定性、可清洗性、進水水源、預處理、清洗頻率、操作管理水平等。根據經濟分析通常為5年以上。
納濾是位于反滲透合同超濾之間的膜法液體分離技術,反滲透可以脫除小的溶質,分子量小于0.0001微米,納濾可脫除分子量在0.001微米左右的溶質。
納濾本質上是一種低壓反滲透,用于處理后產水純度不特別嚴格的場合,納濾適合于處理井水和地表水。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