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糧油質量安全檢測中,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糧油產品能否安全進入市場。然而,多種因素會對檢測儀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一、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自身性能與維護
1.傳感器精度: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通常依靠傳感器來識別和測量樣本中的真菌毒素。傳感器的精度是決定檢測準確性的關鍵因素。例如,高精度的光學傳感器能夠更精準地捕捉因真菌毒素存在而產生的光信號變化,從而準確測定毒素含量。若傳感器精度不足,就可能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無法準確反映樣本中真菌毒素的真實濃度。
2.校準情況:定期校準是確保儀器準確運行的必要步驟。儀器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內部參數可能會發生漂移,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例如,每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使用標準樣本對檢測儀進行校準,通過調整儀器的檢測參數,使其與已知濃度的標準樣本檢測結果相匹配。如果校準不及時或校準方法不正確,儀器就無法準確測量實際樣本中的真菌毒素含量。
3.儀器老化: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儀器內部的零部件會逐漸磨損老化。如一些電子元件的性能可能會下降,影響信號的傳輸和處理。這會導致儀器的檢測靈敏度降低,對低濃度真菌毒素的檢測能力減弱,從而使檢測結果出現誤差,無法準確反映糧油樣本的真實情況。
二、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的樣本處理環節
1.采樣代表性:采集的糧油樣本必須具有代表性,才能保證檢測結果反映整批糧油的真菌毒素污染狀況。如果采樣時僅從糧油堆的表面或局部區域選取樣本,而未按照科學的采樣方法進行分層、多點采樣,那么采集到的樣本可能無法代表整體。例如,一批儲存的糧食中,底部可能因受潮等原因真菌毒素含量較高,而頂部相對較低,若僅采集頂部樣本進行檢測,就會低估整批糧食的真菌毒素污染程度,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
2.樣本前處理:在進行檢測前,需要對樣本進行一系列前處理操作,如粉碎、提取等。處理過程是否規范會影響檢測結果。例如,在粉碎糧油樣本時,如果粉碎程度不均勻,會導致部分樣本中真菌毒素未能充分釋放,從而在后續檢測中出現毒素含量偏低的假象。提取過程中,若提取試劑的用量、提取時間和溫度等條件控制不當,也會影響真菌毒素的提取效率,進而使檢測結果不準確。
三、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的檢測環境條件
1.溫度與濕度: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對檢測結果有顯著影響。許多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的工作原理基于化學反應或生物反應,而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會改變反應速率。例如,在較高溫度下,一些酶促反應可能會加速進行,導致檢測結果偏高;濕度較大時,樣本可能會吸收水分,影響樣本的濃度和檢測試劑的性能,同樣會干擾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電磁干擾:如果檢測環境中存在較強的電磁干擾源,如大型電器設備、通信基站等,可能會對檢測儀的電子元件產生干擾,影響信號的傳輸和處理。例如,電磁干擾可能導致檢測儀的顯示屏出現亂碼,或者使檢測數據出現波動,無法穩定準確地顯示真菌毒素的檢測結果。
四、熒光定量真菌毒素測定儀操作人員因素
1.專業技能水平:操作人員對儀器的熟悉程度和專業技能水平至關重要。熟練掌握儀器操作流程、能夠準確判斷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的操作人員,能更好地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例如,在進行免疫層析檢測時,操作人員需要準確控制加樣量、讀取檢測線的時間等,如果操作不熟練,就容易出現加樣過多或過少、讀取時間過早或過晚等問題,導致檢測結果出現偏差。
2.操作規范程度:嚴格按照儀器的使用說明書和相關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是保證檢測準確性的基礎。例如,在每次檢測前后,都需要對儀器進行清潔和維護,若操作人員未按要求操作,儀器內部可能殘留上次檢測的樣本,污染后續檢測樣本,從而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在檢測過程中,隨意更改檢測參數、不按照規定的時間和順序進行操作等行為,都會導致檢測結果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