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人們還在問要不要儲能的問題,現在只問要什么樣的儲能技術,如何推動儲能產業的發展。”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儲能專業委員會會長俞振華向《科學時報》記者談起近一兩年來儲能行業發生的變化,臉上浮現出輕松的笑容。
確實,短短兩年的時間內,儲能產業的地位急速上升。這一點從金融資本向儲能領域不斷傾斜的趨勢也可見一斑。
但目前,儲能市場并沒有進入真正的商業化運行階段。尤其在我國,專家指出,技術研發、降低成本是儲能企業面臨的頭等大事。“中國目前缺少支撐技術和示范項目,從支撐技術到應用端的各環節都有門檻。”俞振華說。
同中國相比,美國的儲能產業雖然早起步了十余年,但仍在不斷加大研發投入。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日前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儲能是新興產業,當下的重點是技術研發,應加快出臺促進技術發展的科研政策,促進我國儲能產業的技術進步、工程示范和產業化進程。
支撐技術是行業發展關鍵
發展新能源是碳減排的主要途徑,但其大規模發展卻必須和儲能相配合。
在我國,從2009年開始,儲能被提上日程,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等都設有專項基金,國家“863”、“973”等科研項目中都對儲能有所有體現。因此,儲能在我國雖然基礎薄弱,但重視程度卻不斷提高。
俞振華介紹,由于儲能產業整體沒有達到商業化水平,各國在產業化的儲能技術方面差距不大,主要的差距體現在經驗上。“畢竟國外實際的項目多,國內項目少,針對性沒有國外強,還處在積累經驗的階段。”
對于這個階段的發展障礙,俞振華認為倒不是機制問題,而主要是支撐技術不過關,無法告訴用戶和政策制定者技術未來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是怎樣的。
“支撐技術是這個行業能往下走的關鍵點。”俞振華強調。
他建議,國內儲能企業發展技術的路徑應是自主研發和合作相結合。俞振華說:“中國對商用技術的研發比較薄弱,人才、經驗都比較缺乏,自主研發團隊如果不能消化吸收*,這種研發道路就會很長。適合公司運作的形式就是既有研發團隊,又有合作。”
在研發經費上,除了一些成熟的企業可以依靠產業基礎,大部分儲能企業都需要依靠風險投資。俞振華認為,國家支持將起助推作用。而美國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為我國提供借鑒模板。
美國:政府投資技術研發
近年來,美國與儲能相關的法案、計劃、投資和補貼政策不斷出臺。同時,美國為儲能技術研發提供了很大的資金支持。
以2009年為例:2009年上半年,美國政府撥款20億美元用于支持包括大規模儲能在內的電池技術研發;8月5日,撥款24億美元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其中有一部分經費用于車用動力儲能電池的開發;10月27日,在美國能源部制定的關于智能電網資助計劃中,安排的儲能技術項目超過了其他所有項目,達19個,資金支持力度也大;11月,美國能源部又撥款2億美元支持規模化儲能技術的研發。
實際上,美國目前的儲能項目資金來源于2009年《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撥款、小企業研究創新計劃(隸屬于美國小企業協會)和美國能源部。其中《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支持示范項目的力度大,在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美國恢復與再投資法》中,有215億美元投向了研發。截至2010年10月13日已撥款1.85億美元,項目總額為7.7億美元。
據統計,在2011財年美國能源部研究項目計劃署(ARPA-E)支持的項目中研究、開發、示范、應用的環節的比例約為3:3:1:3。
陳海生表示,政府資助起了很強的引導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篩選,對哪種技術更有發展前途給出了信號。尤其對前期投資風險比較大的技術,政府埋單能大力促進其發展。
據悉,ARPA-E在2011財年將會資助12個儲能項目,項目總金額2765萬元,涉及企業、研究所、大學等總共20多個單位,包含有項目示范(例如波音公司承擔的低成本、高能密度飛輪儲能示范)、*研究(例如ABB公司的超導儲能技術研究)等,將會促進儲能技術的發展與示范。
中國:加大示范力度
保證多樣性發展
在新出臺的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中,大規模儲能技術作為4項重大前沿技術位列第二。不過,同美國的支持力度相比,我國尚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研究計劃。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華民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繼續加大對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推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應用,有助于我國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張華民指出,目前我國大規模儲能技術和產業化與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和產業化發展極不平衡,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超過一定比例并網時,電網的安全運行將面臨巨大挑戰,迫切需要大規模儲能技術作支撐。
張華民建議:“借鑒美國和日本對儲能技術的經費支持政策,我國應加大對有競爭力的經濟性、安全性、市場性好的大規模儲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示范的支持力度,支持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
另外,儲能系統中涉及眾多非常規設備,例如壓縮空氣儲能電站中的高膨脹比的透平機械等,都是對我國現有機械設計制造產業的技術挑戰。陳海生建議,我國應加強儲能產業的相關技術研究,掌握儲能系統的核心技術,實現儲能產業的持續發展。
另外,陳海生指出:“現在缺的是人。”他建議加強儲能技術人才培養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形成儲能產業建設的后備軍,保證儲能產業的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已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儲能技術只有抽水蓄能技術。陳海生指出,我國需要加快儲能技術項目示范的實施,為各類儲能技術和儲能企業提供工程實踐機會,實現我國大規模儲能產業的多樣性發展。
張華民也提醒道,目前為止,我國儲能技術研發資源主要投給鋰離子電池,具有極大的風險。他表示,作為兆瓦以上級大規模儲能電池,鋰離子電池在實際應用中的很多技術問題還有待驗證;另一方面,未來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要求能量密度達到500~700Wh/kg,因此,一旦高能量密度的鋰硫電池、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及金屬空氣電池開發成功,現有的鋰離子電池技術將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如需要具體說明請登入揚州品勝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http://m.t-block.cn/st16339/product_5586332.html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