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電線電纜行業已成為目前是電工電器行業中僅次于汽車整車制造業的第二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國家*于2013年2月16日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款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內容涉及了對2011版產業政策的有關條目進行調整的決定。《決定》中的二十條為:限制類“十一、機械"第15項“電線、電纜制造項目(用于新能源、信息產業、航天航空、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領域的特種電線電纜除外)"修改為“6千伏及以上(陸上用)干法交聯電力電纜制造項目"。這些新調整的產業政策自2013年5月1日起實施。 我們綜合考慮電纜行業當前存在的優劣勢以及外部存在的機會和威脅,以SWTO原理進行簡單分析。[注:圖中上下之間存在相關性,S(sthrengths-優勢)、W(wenknesses-劣勢)、O(opportunities-機會)、T(threats-威脅)]: S 新品種問世*國內公白 海底線纜投資增加 以鋁合金代銅 | W 產品低端 惡性競爭 融資招工難 無定價權 | O 競爭激烈 國外發展中國家產能擴大難 國內市場大 | T 國外品牌蠶食市場 宏觀經濟拖累 缺少政府監督引導 成本高 | 表:SWTO原理簡單分析從新政策的內容看,這對當前產能過剩的現狀明確進行了限制,質量、技術、品牌都不占優勢的企業必然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據中國電纜材料交易所總劉龍預計,中國電線電纜企業至2015年將淘汰30%。眾多企業將遭淘汰,短線看,必將影響下游銅需求量,在庫存巨大且礦山產能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銅需求下滑,銅價走勢將受拖累,但長遠看,這卻有利于銅價健康有序的發展。 問題凸顯的電纜企業遭淘汰,這也將使得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但是目前市場普遍擔憂新政策啟用后,電纜生產企業可能會瞄準那些限制除外的條款,產生新的過剩問題,使得整個行業再次陷入:過剩-治理-過剩的循環中。但是新政策制定的初衷也是為了抑制過剩產能,促使電纜行業健康合理發展,但總量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投入產出低、科技創新薄弱等這些大問題*存在,電纜行業想要*的擺脫當前狀態,不僅僅是政府出臺一些政策去限制去倡導,更需要所有線纜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升級轉型,努力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