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德國人舍拜恩在電解稀硫酸時,發現臭氧;1868年德.格貝斯獲得了臭氧應用技術的*項,1928年,英國人在中國建立和計蛋廠,中國*次應用臭氧發生器,解放后六十年代,本溪輕工研究所開始了對臭氧發生技術的研究,但是電耗很大,容易擊穿,新世紀以來,隨著*的引進及自身研發的深入,國內臭氧發生器開始突破,臭氧發生器行業一片欣欣向榮。
大型臭氧發生器領域(1KG/h以上),特別是超大型臭氧發生器領域,由于技術上的問題,國內僅有少數的幾家有這樣的技術實力,但目前大型臭氧發生器zui核心的穩定性問題還有一段時間的路要走。
中小型臭氧發生器領域,特別是小型臭氧發生器領域(100g/h以下),技術上的難度不大,廠家特別多,技術及產品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競爭尤其激烈,為了比拼價格,以次充好等現象屢見不鮮,很多客戶深受其害。
我接觸過一個客戶,做鮑魚類水產加工,買了一臺臭氧發生器對其表面殺菌且延長保質期。半年之后,產品被抽檢不合格,后來得知臭氧管壞了一半。而zui關鍵的問題是,客戶是不會知道臭氧發生器已不正常,臭氧產量及濃度的檢測對于客戶來說是個問題,這樣下來,不單是設備壞掉,還造成生產事故,實在是讓他苦不堪言。
以小充大、濃度低,達不到殺菌效果、穩定性差,衰減率高,這是行業的牛皮癬,客戶往往經不住低價的誘惑,選擇了這樣的產品,后悔都來不及。我的一個客戶告訴我:選擇了這樣的發生器,沒起到作用,就是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