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方法] ELISA法
[方法學原理] 用精制的基因工程表達的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原包被固相載體,加患者血清后,如患者血清中有相應抗體,可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在此基礎上加入酶標記抗原,即可形成抗原—抗體—酶標記復合物。再加入酶底物,底物經酶分解后顯色,即為陽性反應。反之,若患者血清中無相應抗體,則酶標記抗原就不能與包被抗原相結合,從而加入酶底物不會顯色,此為陰性反應。
[標本準備] 靜脈血2ml,不抗凝。
[試劑]
1.TP酶標板
2.TP陽性對照
3.TP陰性對照
4.TP酶標試劑
5.顯色劑A
6.顯色劑B
7.終止液
8.濃縮洗滌液
[儀器] 酶標儀或全自動酶聯免疫檢測儀。
[檢測步驟]
1.配制洗滌液 將50ml濃縮洗滌液(20X)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稀釋至1 000ml備用。
2.根據標本數量,將酶標板條固定于板架上,每板設陰性對照2孔,陽性對照2孔,空白對照1孔(空白對照孔不加樣品及酶標試劑,其余各步相同)。
3.加酶 每孔加100gl酶標試劑。
4.加樣 分別在相應孔中加入待檢樣品,陰性對照、陽性對照20u1,振蕩混勻。
5.溫育 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環境中溫育60min。
6.洗滌 小心將封板膜揭掉,用洗滌液充分洗滌6遍,后一次盡量拍干。
7.顯色 每孔加顯色劑A、B各50ul,輕輕混勻,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環境中避光顯色15min。
8.測定 每孔加終止液50gl,混勻,以空白調零點,用酶標儀450nm波長測定各孔OD值。
[結果判定]
1.臨界值(cutoff)計算cutoff=陰性對照孔OD均值+0.18。
2.陽性判定 樣品OD值≥cut off值為梅毒螺旋體抗體陽性。
3.陰性判定 樣品OD值
[正常參考值] TPAb陰性
[注意事項)
1.檢測必須符合實驗室管理規范和生物安全守則的規定。操作時必須戴手套、穿工作服,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所有樣品、洗滌液和各種廢棄物都應按傳染物處理。
2.梅毒螺旋體抗體檢測結果的判定必須以酶標儀讀數為準,在正常情況下,本試驗陰性對照孔OD值應≤0.10,陽性對照孔OD值應≥0.80。若陰性對照>0.10,應查明原因,必要時應重新操作。
3.試劑盒從冷藏環境中取出時應置室溫環境中平衡15~30min后再用,未用完的微孔條用自封袋密封保存。
4.洗滌液可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配制。洗滌時各孔均需加滿洗滌液,防止孔內有游離酶不能洗凈,使用洗板機洗滌時應設置30~60s的浸泡時間。
5.不同批次試劑不能混用,封板膜為一次性用品,不能重復使用。
[臨床意義] 以梅毒螺旋體為抗原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敏感性高,特異性強,是目前較好的檢測方法。陽性見于梅毒螺旋體感染,但此類抗體除IgM外,即使經過足量抗梅毒治療,仍能在患者體內持續存在甚至保留終身,因此不適于觀察療效、復發及再感染。但經治療后,IgM比抗心磷脂抗體消失快。因此,TP-IgM的存在是活動性梅毒的一個重要指征。
1期梅毒(硬性下疳,感染后l至數周)陽性率FTA—ABS為81%~87%,TPA為50%~60%,RPR為68%~76%,早期診斷TPA敏感性較低。2期梅毒(感染后8—10周左右),FTA-ABS、TPA和RPR陽性率均可達99%~100%。晚期及隱性梅毒FTA—ABS和TPA陽性率95%~100%,RPR下降至66%~68%。
除梅毒螺旋體感染外,一些非梅毒螺旋體感染如品他、雅司等熱帶性密螺旋體感染癥,口腔、齒槽及眼結膜等密螺旋體感染癥亦可呈假陽性;SLE血清存在的抗核抗體,FTA-ABS可呈假陽性反應。
以RPR為代表的梅毒血清學非特異性反應和以TP-Ab為代表的梅毒血清學特異性反應在臨床應用上各有其優缺點,二者可聯合使用。其結果解釋見表。
梅毒血清學檢查的比較
梅毒血清學試驗方法較多,無論哪一種方法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都達不到100%。因此,對可疑病例應采用2~3種方法聯合使用,以提高診斷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