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頒布實施近12年之久的《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未來數月將出現重大的修訂變化。昨天,記者從*部門和相關政策發布獲悉,即將修訂實施的新版《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將在禁止超標車輛產銷、限定外省市登記車輛在滬行駛等方面做出詳細規定。
今天,《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的公眾意見征集階段將截止,市民普遍感覺新法規對非機動車的管理力度較以往嚴格許多,但在“LPG燃氣助動車何去何從”等問題上,《草案》仍然存在空白點。
“舊規”已用了近12年
據悉,目前實施的《上海市非機動車管理辦法》,還是2001年9月12日通過的,從當年10月1日施行至今已近12年。期間,國家法律體系與本市非機動車管理現實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例如,2001年上海注冊登記的非機動車總量約為670萬輛,其中自行車627萬輛,占非機動車總量的93.7%,電動自行車僅為1.8萬輛,占非機動車總量的0.27%。十多年以來,本市電動自行車數量飛速增長,目前,上海尚有27萬輛燃氣助動車、2.1萬輛人力三輪車、1.4萬輛殘疾人車。
產銷缺限制 交通隱患多
由于非機動車總量龐大、種類繁多、行駛速度差異大,部分駕駛人交通安全意識薄弱,“闖紅燈”、“逆向行駛”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屢見不鮮。據統計,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市共發生涉及非機動車的涉及一般程序的交通事故7919起,占全部交通事故數的47.41%,造成2569人死亡,占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40.73%。
交管部門發現,很多事故跟非機動車自身安全性能較低有關,由于對產銷環節缺乏有效的法規限制,電動車越來越向重型、高速的摩托化方向發展,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很多安全隱患。
[詳解“嚴新規”]
自行車、電動車限載1名12歲以下兒童
電動車、殘疾車限速限重滬標嚴過國標
已經公示的《草案》規定,在本市生產、銷售的電動自行車,整車重量不大于40公斤、電動機功率不大于240W。而現行國家標準中,殘疾人機動(電動)輪椅車的設計高時速、外形尺寸、電動機功率(汽油機排量)等重要標準項目,在本市也將強制執行。
按照國標,電動自行車的高車速(不超過20公里/小時)、制動性能和車架強度是強制性標準,必須達標;而類似整車重量(不大于40公斤)、電動機額定功率(不大于240W)、具有腳踏騎行功能等,都被列為推薦性標準。
但實踐中,部分廠家規避上述推薦性標準,生產超重的“豪華版”電動自行車,或者提高電動機輸出功率同時設置可拆卸的限速裝置,使出廠時符合高車速標準的電動自行車,在拔掉限速器后,行駛速度提高至40公里/小時甚至更高。
因此,上海擬在現有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提高對電動自行車的標準要求,將整車重量、電動機功率等標準項目上升為強制性標準,不符合標準的電動自行車不得在本市銷售和登記上牌。
不在產品目錄中的車輛不能上牌
《草案》規定,上海將對電動自行車、殘疾人機動(電動)輪椅車,實施產品目錄管理制度。該制度和目前我國對機動車產銷的管理模式基本一致,即相關車輛在生產前,必須將車輛型號、技術參數等數據事先報批。
只有獲得主管部門的許可,被列入產品目錄的車輛,才能在上海合法銷售、上牌。如果消費者購買了未在產品目錄中的車輛,將無法在車輛管理部門獲得登記上牌。而銷售商銷售的車輛不在產品目錄中的,消費者也有權要求其更換或退款。
外牌非機動車在滬行駛必須換滬牌
《草案》規定,今后如果有外省市號牌非機動車需要在本市通行的,除自行車、殘疾人手搖輪椅車外,車主必須按照上海的地方法規,向*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請登記,取得本市非機動車牌證后才能合法行駛。
這意味著,那些打著“魯寧”、“東海”字樣的外省市號牌各類非機動車,今后無論真假,只要在上海道路上出現,都屬于非法車輛。
電動自行車限載1人未成年人騎車不得載人
現行的國家法律法規對電動自行車是否可以載人未作明確規定,但在上海,電動自行車已成為很多家庭短距離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
《草案》規定,駕駛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限載1名12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如果搭載的是學齡前兒童的,還應當使用固定座椅;未成年人(合法駕齡為12-16周歲)駕駛自行車不得載人;除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外的其他非機動車不得載人。
超標電動車違規不以機動車標準處罰
有觀點認為,如果電動自行車的速度、重量、外形尺寸超標,就不屬于非機動車,應當適用機動車管理的相關規定,執法時可以采取扣留車輛和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等措施。
不過,考慮到實踐管理中的可操作性,《草案》規定:駕駛無牌無證的非機動車和禁止通行的非機動車上道路行駛的,由*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處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罰款。也就是說,即使超標電動車違規上路,*執法中仍然將按照非機動車的標準對其實施處罰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