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主辦的2015中國人工智能大會在京舉行,來自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專家、企業代表近300人參加會議。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在會上指出,近60年的發展與積累,為人工智能的持續創新奠定了扎實基礎,人工智能將成為智能化時代的關鍵使能技術,展望未來,“人工智能將‘第二次機器革命’”。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風起云涌,人工智能方興未艾,創新空間十分廣闊,發展前景十分光明。”譚鐵牛指出,*次機器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它解放了人類體力,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次飛躍。而瞄準解放人類腦力的人工智能將推動“第二次機器革命”,實現人類社會的“指數級增長、數字化進步和組合式創新”。
對于推動人工智能的創新發展,譚鐵牛也有自己的思考。他指出,我國應以推進“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抓住“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大限度釋放“智能紅利”,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注入智能化的新動力。為此,應當制定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戰略規劃、建設開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平臺、重視和加強人工智能前瞻性基礎研究、重點攻克類人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深化人工智能技術推廣應用,做大做強智能產業、加強人工智能駕馭與科普,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支持人工智能社會學的研究。 工業互聯網是由“智能機器”+“網絡”+“工業云平臺”構成的“端管云”架構,能夠實現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全面連接交互。這種互聯不是數據信息流的簡單傳遞,而是融合了智能硬件、大數據、機器學習與知識發現等技術,使單一機器、部分關鍵環節的智能控制延伸至閥門生產全過程,促進了實現無人工干預條件下的機器自組織、自決策、自適應生產,為像Q941F電動球閥、Q641F氣動球閥或者各種電動、氣動閥門智能制造的實現奠定了互聯基礎。
工業互聯網使得生產可定義。傳統閥門生產極大地依賴固定模具和固定生產線,原材料、機器、設備組和其他生產設施均按照大生產需求配置,在閑置生產時段易造成極大浪費,生產過程中也無法靈活調整分配。在工業互聯網條件下,機器和開源硬件的智能控制由軟件完成,并通過互聯將智能控制鏈條延伸至生產的各個環節,推動生產流程向可通過軟件定義、管理和執行的智能化方向轉變。比如,軟件可以計算生產需求,靈活調整原材料庫存;可以升級機器功能,加大其生產能力和適用范圍;可以實現設備智能調配,按需配置其生產任務和工作負載,終實現智能生產。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