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分析 PAT 技術在結晶過程的應用
超聲顆粒粒度分布測量儀 NanoSonic,工藝過程成像探頭系統 2D VISION PROBE, 非接觸式過程成像,和探頭式濁度儀TURBIDITYPROBE 用于結晶過程的研究
背景
過程分析技術就是及時測量,用以分析和控制生產流程,在加工過程中,保障原始材料和工藝過程關鍵質量參數和性能屬性,以確保可接受的*終產品質量的體系。(Aspirin),作為醫藥三大經典藥物之一,是應用*廣泛的解熱、鎮痛和**藥。本案例集成濁度儀 TURBIDITYPROBE、超聲顆粒粒度分布測量儀 NanoSonic、工藝過程成像探頭系統 2D VSION PROBE,非接觸式成像以溫度測量及衰減全反射紅外光譜儀(ATR-FTIR)等儀器用于冷卻結晶過程的研究。
實驗裝置及過程
圖 1 為 1L 反應釜中冷卻結晶實驗裝置的照片。
圖 1 1L 冷卻結晶實驗裝置
實驗結果
(a)不加晶種實驗
圖2 不加晶種冷卻結晶實驗的溫度、濃度和濁度曲線(攪拌 160r.p.m)
圖3 不加晶種冷卻結晶實驗,超聲粒度儀 NanoSonic 測得不同時刻晶體的粒度分布
圖3 不加晶種實驗中不同時間點探頭(左)和非接觸式(右)成像系統拍攝的晶體圖像
(b)加晶種實驗
圖4 是加晶種冷卻結晶實驗的溫度、濃度和濁度曲線(攪拌 100r.p.m),加晶種溫度為25.05oC,且對于該時刻溫度、濃度和濁度曲線均有所反映(加入晶種不久后爆發成核)。在相同攪拌速率的不加晶種實驗中(其他條件相同),出晶點為 20.61oC。由此可知,相同攪拌速率下,添加晶種可促進晶體成核。圖 5 為超聲粒度儀測得的不同時刻晶體的粒度分布,圖 6 為探頭式和非接觸式成像系統拍攝的相應時刻的晶體圖像,從中可看出晶體明顯的生長趨勢。
圖 4 加晶種冷卻結晶實驗的溫度、濃度和濁度曲線(攪拌 100r.p.m)
圖 5 加晶種冷卻結晶實驗,超聲粒度儀 NanoSonic 測得不同時刻晶體的粒度分布
圖 6 加晶種實驗中不同時間點探頭式(左)和非接觸式(右)成像系統拍攝的晶體圖像
結論
本案例集成了多種 PAT 技術用于監測 1L 反應釜中藥物的冷卻結晶過程。從加晶種和不加晶種的實驗結果中都可看出,所采用的檢測手段都可有效的反應結晶過程的各種變化。可以為結晶過程的進一步優化提供寶貴的信息支持。
吳魁,博士研究生,華南理工大學
姜波,碩士研究生, 華南理工大學
李秀喜,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
王學重,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