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礦物的結構是指組成礦石的礦物顆粒(主要為透閃石)的結晶程度、形態特點、粒度和顆粒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透閃石的形態為顯微纖維狀、片狀,85%以上為纖維狀。集合體形態為隱晶質集合體、無定向纖維集合體、近平行纖維束、放射狀纖維團等。片狀透閃石多時會使礦石的透明度降低。寧波永新光學股份儀器有限公司經過研究可以發現我國西北部地區地質礦物的形成大致分為4個期次:第1個期次的地質礦物呈現柱狀,同時出現斑晶狀,礦物粒度通常為3mm左右,不超過7mm,屬于粒度較粗的礦物質;第2期次的地質礦物呈現出纖維狀,這一期次的礦物粒度較小,纖維長度大致為0.5mm,柱狀礦物呈現出束狀,經過期次發育出現放射狀,第3期次礦物出現細微的纖維狀態,不足0.1mm,礦物粒度之間界限模糊,集合體礦物出現毛氈狀結構,形成該區域主要礦物主體;第4期次礦物呈現出細脈狀集合體穿切前3期次礦石。永新光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手標本與偏光顯微鏡下的觀察,筆者將地質礦物的結構歸類為變晶結構這一大類。具體還可進行以下幾種分類:按粒度大小可分為(1顯微粗晶質:粒度一般為mm-3mm x0.1mm03mm,此種類型的礦物不多見,其外觀比較粗糙,光澤和透明度均較差。顯微細晶質:在偏光顯微鏡下可分辨出礦石顆粒的大小和形態,呈纖維狀或針狀,粒度一般為0.1mm~0.01mm,比較常見。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