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白粉病菌對濕度和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病菌內生理分化現象十分明顯,小麥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能發生,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葉鞘,莖桿和穗部。
該病發病原因主要有以下3種原因:
(1)氣候條件。小麥白粉病菌是專性寄生菌,必須在活的寄主組織上才能生長發育,病菌分生孢子隨氣流遠距離傳播,擴大再侵染。小麥白粉病在小麥秋苗至成株期均可發病,5~6月份為暴發流行期。在小麥孕穗期至抽穗期溫度不高于25cc,其分生孢子均可萌發。適宜溫度10~l8cc。在18。C左右,相對濕度在80%~97%之間時易發生。相對濕度越高,分生孢子萌發率也越高,病害發生就越嚴重。一般陰雨天多、濕度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嚴重流行的主要生境條件。
(2)栽培管理。多種栽培管理措施對小麥白粉病流行有不同程度影響。在病菌越夏地區秋播,小麥早播田較遲播田發病重;在平原地區群體過大較群體合理的田塊發病重;不合理施肥會加重病害發生,高肥水特別是偏施氮肥田塊,病害發生較重。小麥生長后期大量施氮肥,發病也嚴重。
(3)品種抗性。由于小麥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喪失,使小麥品種普遍都不抗病,也是近年白粉病日趨嚴重的原因。
該病日常防治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選用抗病豐產品種,可有效抑制小麥白粉病的發生,目前應以選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種為主。
②麥收后及時鏟除各種場合的自生小麥,消滅初期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種,適當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適時排灌水。
⑤適時進行藥劑防治:在小麥白粉病普遍率達10%或病情指數達5%-8%時,即應進行藥劑防治。每畝使用12.5%黑白立消20毫升,或每畝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50克加“天達2116”壯苗靈兌水30千克,在早春噴灑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凍害兼防治條銹病和白粉病。在發病較多的地區,可以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0.12%拌種,控制秧苗病情,減少越冬菌量,減輕發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種型“天達2116”效果會更好。
除以上防治方法之外,
BST-BZ10型智能孢子捕捉儀可檢測隨空氣流動、傳染的病害病原菌孢子及花粉塵粒,主要用于監測病害孢子存量及其擴散動態,為預測和預防病害流行、傳染提供可靠數據。設備內含高倍顯微鏡,采用精度限位技術、自動智能化聚焦技術、3G無線傳輸控制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全天候實時采集分析孢子數據,節省時間,更加人性化,是農業植保部門應當配備的農作物病害監測專用設備。
來源:中國興農網、中國農業信息網、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