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敞開式循環冷卻水動態模擬試驗的適用范圍、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本標準適用于敞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中,金屬材質(包括黑色、有色金屬)間壁式換熱設備在實驗室內進行小型動態模擬試驗,也適用于中型動態模擬試驗。現場監測換熱器的試驗亦可參照使用。2 引用標準 GB J50 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范 GB 5776 金屬材料在表面海水中常規暴露腐蝕試驗方法 GB 6903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通則 GB 6904.1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pH測定 玻璃電極法 GB 6905.1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氯化物的測定 摩爾法 GB 6905.3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氯化物的測定 汞鹽滴定法 GB 6907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水樣的采集方法 GB 6908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電導率的測定 GB 6909.1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硬度的測定 高硬水 GB 6910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鈣的測定 絡合滴定法 GB 6911.1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硫酸鹽的測定 重量法 GB 6911.2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硫酸鹽的測定 鉻酸鋇光度法 GB 6911.3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硫酸鹽的測定 電位滴定法 GB 6912.1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測定 硝酸鹽紫外光度法 GB 6912.2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測定 亞硝酸鹽紫外光度法 GB 6912.3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測定 a-萘胺鹽酸鹽光度法 GB 6913.1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磷酸鹽的測定 正磷酸鹽 GB 6913.2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磷酸鹽的測定 總無機磷酸鹽 GB 6913.3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磷酸鹽的測定 總磷酸鹽 GB 10539 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 鉀離子的測定 火焰光度法 HG 5-1502 工業循環冷卻水中堿度測定方法 HG 5-1526 冷卻水化學處理標準腐蝕試片技術條件 HG 5-1600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分析方法規則 HG 6-1601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試樣的調查、采取和制備 HG 5-1602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中水分含量測定方法 HG 5-1603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中硫化亞鐵含量測定方法 HG 5-1604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中灼燒失重測定方法 HG 5-1605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中酸不溶物、磷、鐵、鋁、鈣、鎂、鋅、銅含量測定方法 HG 5-1606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中硫酸鹽含量測定方法 HG 5-1607 工業循環冷卻水污垢和腐蝕產物中二氧化碳含量測定方法3 方法提要 冷卻水動態模擬試驗方法是在實驗室給定條件下,用常壓下飽和水蒸汽或熱水加熱換熱器,模擬生產現場的流速、流態、水質、金屬材質、換熱強度和冷卻水進出口溫度等主要參數,以評定水處理劑的緩蝕和阻垢性能。4 試驗裝置 4.1 換熱器系統 4.1.1 換熱器 4.1.1.1 由耐蝕的金屬材質制造,外壁有良好的保溫層。 4.1.1.2 熱介質為常壓下飽和水蒸汽。對于換熱強度小的試驗,熱水也可參照使用。 4.1.1.3 換熱器的有效長度根據試驗管長度而定,一般不小于500mm。 4.1.2 試驗管 4.1.2.1 尺寸:直徑為10mm×1mm無縫金屬管多根組成(亦可根據需要選用其他尺寸),每根長度在150~230mm不等。 4.1.2.2 材質:20號優質碳素鋼(GB 699),亦可選用與所模擬現場設備相同的金屬材料。 4.1.2.3 內壁要求無明顯的缺陷,如麻點、裂紋、銹蝕等,兩端有正反扣螺紋(亦可采用其他聯接方法),外壁鍍硬絡。 4.1.3 聯接接頭 4.1.3.1 尺寸:外徑不小于23mm,內孔兩頭有正反扣螺紋。 4.1.3.2 材質:耐磨填充聚四氟乙烯。 4.2 冷卻塔系統 4.2.1 集水池 4.2.1.1 容積:一般按循環冷卻水每小時用水量的1/2~1/5計算。 4.2.1.2 材質:硬質塑料。 4.2.1.3 液位應恒定,并能自動控制和加入補充水。 4.2.2 冷卻塔 4.2.2.1 尺寸:應根據當地氣溫、濕度和工藝上溫差決定。通常直徑為220mm、高150mm,填料高度為其塔身的3/4左右,冷卻幅度可達10~15℃。 4.2.2.2 材質:硬質塑料。 4.2.2.3 填料:聚丙烯鮑爾環,尺寸20mm×20mm(或冷卻效果相近的填料也可)。 4.2.3 風機 全封閉軸流風機,一般功率約大于100W。 4.2.4 水泵 一般采用揚程4m,流量1.32m3/h。 4.3 儀表系統 4.3.1 測溫元件:鉑電阻(BA2)或其他材質的測溫電阻,能自動打印或數字顯示(分辨率在0.1℃),亦可選用水銀溫度計(分度值0.1℃)。 4.3.2 流量計:可用手控轉子流量計,最小分度值小于控制值±2%,其手控閥采用針形閥,安裝時應考慮便于拆御清洗。亦可用自動調節流量計。 4.3.3 過程控制和進口溫度控制:試驗過程中可用單片機控制和處理數據。進口水溫波動不大于±0.2℃。 4.4 管路系統 4.4.1 管道:用耐蝕管材,并有良好保溫。 4.4.2 排污:用流量計或其他方式控制。5 試驗水質 5.1 試驗水質采用實際工況用水,若無法采用時,可根據其水中主要成分自行配水。 5.2 配制水應對其主要成分含量進行分析,與原水相比相對誤差±2.5%。6 試驗制備 6.1 試驗管前處理 6.1.1 選管:每組試驗選擇三根不同長度的試驗管(4.1.2)和相應的聯接接頭(4.1.3)。聯接好的試驗管其總長度不得大于換熱器的長度。 6.1.2 表面處理:先用粗砂紙〔通常粒度為60(2號)〕將試驗管內坑蝕、點蝕磨平,再用細砂紙〔通常粒度為150(2/0號)〕進一步打磨,然后按GB 5776附錄A對試驗管進行清洗。 6.1.3 稱重:碳鋼及低合金鋼稱準至1mg,耐蝕材料稱準至0.5mg。如用大口徑試驗管時,可稱準至5mg。
6.1.4 裝管和測量尺寸:將已稱重過的不同長度試驗管(4.1.2)與接頭(4.1.3)聯接。嚴格檢查聯接處是否漏水,然后測量其有效傳熱長度(m),準確至1mm,見圖2。 計算有效傳熱長度的公式:
…………………………………………(1) 式中:l-試驗管有效傳熱長度,m; l1-換熱器有效長度,m; l2-聯接接頭總長度,m。 6.1.5 記錄:將各試驗管的重量、長度、腐蝕面積、傳熱面積和排列位置等分別記錄在附錄A表A2的表格中。 6.2 儀表校正 應事先對流量、溫度、pH值等計量義表進行校正。 6.3 清洗 每次試驗前用自來水進行系統清洗。需要時亦可用5%鹽酸溶液(含1%六次甲基四胺)進行清洗,若管道材質是不銹鋼,可用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 6.4 預膜及水處理劑投加方式 試驗管若要預膜時,可待上述6.1~6.3工作完畢后,直接一次性投加預膜劑于集水池中。正常運行時,必須均勻地投加水處理劑于集水池中。7 試驗步驟 7.1 開機 每次開機時,必須先開水泵,然后再通入蒸汽或加熱產生的蒸汽。停機時應先停止加熱(或蒸汽),30min后再停水泵。 7.2 清潔管熱阻測定 待蒸汽溫度和冷卻水流量已達規定值,并穩定2~6h后,可每隔15~30min測量冷卻水進出口溫度和蒸汽溫度共8次。測量時應嚴格地將流量、進口溫度、蒸汽溫度控制在規定值。用數理統計方法舍去其中異常值,求出其算術平均值,清潔管熱阻r按式(2)計算:
式中:r-清潔管熱阻m2·℃/W; di-試驗管內徑,m; G-冷卻水流量,kg/h; T-蒸汽溫度,℃; t′進-冷卻水進口溫度,℃; t′出-冷卻水出口溫度,℃; 4186.8-水的熱容,J/kg·℃; l-試驗管有效換熱長度,m; 3600-從小時換算為秒的數值。 7.3 瞬時污垢熱阻測定 測定清潔管熱阻r后,可每隔2h按7.2方法測定以m2·℃/W表示的瞬時污垢熱阻,由式(3)計算:
式中:G-冷卻流量,kg/h; r-清潔管熱阻,m2·℃/W; t進-冷卻水瞬時進口溫度,℃; t出-冷卻水瞬時進口溫度,℃; t′進-清潔管時冷卻水進口溫度,℃; t′出-清潔管時冷卻水進口溫度,℃; T-蒸汽溫度,℃; di-試驗管內徑,m; l-試驗管有效傳熱長度,m。 7.4 濃縮倍數、極限碳酸鹽硬度和蒸發量的測定 在不排污情況下,每隔2h按GB6905氯化物的測定、GB10539鉀離子的測定和HG51502堿度測定: a. 總堿度(M); b. 鉀離子(無藥劑干擾時,亦可選用氯離子)。 7.4.1 濃縮倍數的計算:冷卻水中的濃縮倍數(N)可按式(4)計算:
式中:K循-循環冷卻水中鉀離子含量,mg/L; K補-補充水中鉀離子含量,mg/L。 7.4.2 極限碳酸鹽硬度的計算:以×10-3mol/L表示的極限碳酸鹽硬度(M)按式(5)計算:
…………………………………………(5) 式中:N′-循環冷卻水瞬時的濃縮倍數; M′縮-循環冷卻水瞬時的總堿度,mg/L; M補-補充水瞬時的總堿度,mg/L; 當M′縮值符合式(5)時,即為極限碳酸鹽硬度M。 7.4.3 蒸發水量的計算:以m3/h表示的循環冷卻水蒸發水量(Qe)可按附錄C2計算。 7.5 排污水量和補充水量的計算:以m3/h表示的排污水量(Qb)和補充水量(Qm)可按附錄C3計算。 7.6 分析測定項目 除鉀離子、氯化物和堿度必須測定外,其余化學分析測定項目可根據工藝要求自行決定。 7.7 試驗周期 連續試驗周期不得少于15天。試驗過程中若出現故障,冷卻水循環中斷次數不得大于2次,每次時間不得大于6h。8 試驗后處理 8.1 試驗結束后,將試驗管取下,觀察腐蝕的結垢情況。分別測定污垢化學成分,年污垢熱阻r,污垢沉積率mcm,平均垢厚X,垢層密度ρ和腐蝕率B,局部腐蝕深度。 8.2 將試驗管一端緊壓在橡皮膠板上,另一端用滴定管加入蒸餾水量取體積為V1。將水放出后,試驗管在105℃鼓風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其質量為G2。 8.3 用不銹鋼匙輕刮烘干后管內污垢,按HG5-1600~1607方法測定污垢的成分。 8.4 上述試驗管再按附錄B的方法進行處理。 8.5 再按8.2方法量取體積和稱重,其體積和質量分別為V2和G3。 8.6 將試驗管剖開,詳細觀察記錄腐蝕形貌,典型的試樣應進行拍照。9 結果的表示和計算 9.1 腐蝕 9.1.1 以mm/年表示的年腐蝕率(B)按式(6)計算:
式中:K-3.65×103; G-試樣腐蝕后減少的質量,g; T-試驗時間,d; A-試樣腐蝕面積,cm2; D-金屬密度,g/cm3(碳鋼7.85,銅8.94,黃銅8.65,不銹鋼7.92)。 9.1.2 以mm表示的局部腐蝕深度,包括平均深度及深度,其測定方法見附錄C1.3。 9.2 污垢 9.2.1 以mg/cm2·月表示的污垢沉積率(mcm)按式(7)計算:
式中:G2-試驗管試驗后的質量,mg; G3-試驗管去除污垢后的質量,mg; A-試驗管內表面的面積,cm2; T-試驗時間,d。 9.2.2 以m2·℃/W表示的年污垢熱阻(r)按下列方法測定和計算: a. 曲線法:按7.3測出的瞬時污垢熱阻r,用數理統計方法舍去異常值,以rsi為縱坐標,相應的時間(d)為橫坐標,用微機或人工繪制污垢熱阻時間曲線。然后取圖中平滑曲線的rsi值乘1.1即為年污垢熱阻(r)。如圖3所示。 b. 兩點法:從圖3中選擇既接近平滑曲線又靠近實測曲線的兩個點。這兩個點必須符合d3(天數)=2d1(天數),然后按下式計算年污垢熱阻r。
式中:rsi (d1)-運行d1時間的瞬時污垢熱阻,m2·℃/W; rsi (d3)-運行d3時間的瞬時污垢熱阻,m2·℃/W; 9.2.3 以mm表示的平均垢厚(X)按附錄C式(C1)計算。 9.2.4 以g/cm3表示的垢密度(ρ)按附錄C式(C2)計算。 9.2.5 以百分數表示的污垢化學成分含量按HG5-1602、HG5-1603、HG5-604、HG5-1605、HG5-1606和HG5-1607規定的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10 允許差
兩次平行測定結果的允許差如下列表:
11 試驗報告主要內容 11.1 試驗管材質、牌號、尺寸和處理方式等。 11.2 工藝參數:如濃縮倍數,pH值范圍,水處理劑含量控制范圍,傳熱面積,冷卻水進出口溫差,換熱強度等。 11.3 水質分析 11.4 試驗結果
![]()
![]()
附 錄 B試驗管表面后處理方法(補充件)B1 鋼B1.1 將已刮去大部分污垢和腐蝕產物的試驗管,一端緊壓在橡皮膠板上,另一端用滴管小心加入鹽酸溶液〔配制方法:鹽酸(GB 622)500mL,六次甲基四胺(GB 1400)40g,加水至1L〕直至除凈污垢和腐蝕產物為止,但不得破壞試驗管外鍍鉻層,并立即用自來水沖洗至中性。B1.2 用80g/L氫氧化鈉(GB 1266)溶液中和后,再用自來水沖洗干凈。B1.3 放入無水乙醇(GB 678)中浸泡1~2min。B1.4 取出后及時吹干,放在干燥器中1h后稱重。B2 不銹鋼B2.1 操作步驟同B1,但鹽酸溶液改用硝酸溶液〔配制方法:硝酸(GB 626)100mL,加水至1L〕,并在60℃下浸泡20min。B3 鋁和鋁合金B3.1 操作步驟同B1。但鹽酸溶液改為磷酸溶液〔配制方法:磷酸(GB 1282)50mL,鉻酐(CrO3)20g,加水至1L〕,在80~90℃下浸泡10min。B4 銅和銅合金B4.1 操作步驟同B1,但鹽酸溶液改為硫酸溶液〔配制方法:900mL水中加入100mL硫酸(GB 625)混勻〕在室溫下浸泡1~3min。 附 錄 C試驗結果和蒸發水量、補充水量、排污水量的計算(補充件)C1 試驗結果的計算C1.1 平均垢厚以mm表示的平均垢厚(X)按(C1)計算:
式中:D-去除污垢的試驗管內徑,mm; V1-試驗后試驗管的體積,mL; V2-試驗管去除污垢的體積,mL。C1.2 垢的密度以g/cm3表示的垢的密度(ρ)按式(C2)計算:
式中:G2-試驗后試驗管的質量,g; G3-去除污垢后試驗管的質量,g; V1-試驗后試驗管的體積,mL; V2-試驗管去除污垢后的體積,mL;C1.3 局部腐蝕深度的測定C1.3.1 每根試驗管選5個最深蝕坑。C1.3.2 用玻璃極作標準板(厚度均勻,其公差±0.01mm,尺寸80mm×30mm)以千分表或點蝕儀進行測定。C1.3.1 三根試驗管15個蝕坑深度的平均值為坑深值。C2 蒸發水量的測定在系統不排污的情況下,記錄補充水槽液位高度(cm)和時間t1(h),待補充水槽液位下降至零,對應的時間t2(h),以m3/h表示的蒸發水量(Qe)按式(C3)計算:
式中:A-補充水槽截面積,cm2; H-補充水槽高度,cm; t1-開始時記錄的時間,h; t2-液位下降至零時記錄的時間,h。 C3 排污水量和補充水量的計算以m3/h表示的排污水量Qb和補充水量Qm可分別按式(C4)、式(C5)計算:
式中:Qe-蒸發水量,m3/h; N-循環冷卻水濃縮倍數。附加說明: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化學工業部科技司提出。本標準由化學工業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歸口。本標準由南京化工學院負責起草。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沈鴻澧、龍荷云、路長青、關輝、倪美珍。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