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規范適用范圍
適用對象:金屬套管長度 ≥500 mm 的廉金屬鎧裝熱電偶(K、N、E、J、T型等)。
測溫范圍:-40℃ ~ 1100℃。
校準對象:新制造、使用中及維修后的鎧裝熱電偶。
二、核心計量特性要求
常溫絕緣電阻
熱電極間及電極與金屬套管間絕緣電阻 ≥1000 MΩ·m(20±15℃,濕度≤80%)。
示值允差
根據分度號及溫度區間分級(1級/2級),例如:
K型(-40~375℃):±1.5℃(1級)或 ±2.5℃(2級)
E型(-40~375℃):±1.5℃(1級)或 ±2.5℃(2級)
允差表詳見規范附錄E。
熱響應時間(動態性能)
要求 ≤180秒(常規直徑),超細鎧裝絲需通過精密恒溫槽驗證。
三、校準條件與設備
環境要求
溫度:15~35℃,波動 ≤1℃/小時;濕度:≤85% RH。
標準器配置
主標準器: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或標準鉑銠10-鉑熱電偶。
電測設備:0.02級及以上數字多用表。
溫場源:高溫爐(溫場均勻性 ≤1℃/60mm)或恒溫槽。
配套工具
冰點恒溫器(參考端0℃控制)、補償導線(修正值需校準)。
四、校準方法與流程
校準點選擇
覆蓋被測設備工藝溫度范圍,按 150℃間隔 布點(如500℃、650℃、800℃)。
禁止外推法:不可在實測溫度范圍外推算偏差。
操作步驟
① 預處理:檢查外觀及絕緣電阻,新制偶無需退火(試驗證實退火影響≈允差10%)。
② 布場:標準器與被校偶置于均溫塊/管式爐中心,插入深度 ≥300mm。
③ 測量:恒溫后(波動≤0.2℃/min),正反順序讀取熱電勢值(4次/點取平均)。
④ 偏差計算:
五、結果處理與復校管理
校準證書內容
示值偏差、擴展不確定度、環境參數(溫濕度/大氣壓)、溯源有效性聲明。
不確定度評定
包含標準器誤差、溫場均勻性、重復性等分量(示例見規范附錄G)。
復校周期
常規使用:6個月
高頻/嚴苛環境:3個月
維修或更換核心部件后:立即校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