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3010便攜式紅外煙氣分析儀*
便攜式紅外煙氣分析儀*
生態環境保護面臨重要的戰略機遇。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逐步健全,為環境保護釋放政策紅利、法治紅利和技術紅利。經濟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化解重污染過剩產能、增加生態產品供給,污染物新增排放壓力趨緩。公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日益增強,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合力逐步形成。
同時,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生態環境保護仍面臨巨大壓力。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地方環保投入減弱,進一步推進環境治理和質量改善任務艱巨。區域生態環境分化趨勢顯現,污染點狀分布轉向面上擴張,部分地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下降,統籌協調保護難度大。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要求我國承擔更多環境責任,深度參與環境治理挑戰大。
“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機遇與挑戰并存,既是負重前行、大有作為的關鍵期,也是實現質量改善的攻堅期、窗口期。要充分利用新機遇新條件,妥善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堅定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堅持綠色發展、標本兼治。綠色富國、綠色惠民,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與綠色化。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相結合,強化源頭防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從源頭預防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堅持質量核心、系統施治。以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為導向,分區域、分流域、分階段明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任務。統籌運用結構優化、污染治理、污染減排、達標排放、生態保護等多種手段,實施一批重大工程,開展多污染物協同防治,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堅持空間管控、分類防治。生態優先,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管理,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建立系統完整、責權清晰、監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實施差異化管理,分區分類管控,分級分項施策,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堅持改革創新、強化法治。以改革創新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轉變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改革生態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垂直管理制度,加快形成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強環境立法、環境司法、環境,從硬從嚴,重拳出擊,促進全社會遵紀守法。依靠法律和制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
堅持履職盡責、社會共治。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合理劃分*和地方環境保護事權和支出責任,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激勵與約束并舉,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