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濃度認證恒溫恒濕稱重系統
LB-350N低濃度認證恒溫恒濕稱重系統
規劃范圍
長江中下游域包括長江域自三峽庫區以下至長江口的廣大區域,域面積約77.2萬平方公里,涉及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陜西、上海等10省(區、市),共66個市(州)505個縣(市、區)。根據污染狀況及匯水特征,將長江中下游域劃分為長江干、長江口、漢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陽湖、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太湖和巢湖等8個控制區。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太湖和巢湖等3個控制區作為全國水污染防治的重點域,分別編制水污染防治規劃;湘江域重金屬污染防治制定專項方案。本規劃區域包括長江干、長江口、漢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陽湖等5個控制區,域面積約63.3萬平方公里,涉及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8省(區、市),共55個市(州)408個縣(市、區)。
二、水污染現狀
()水質狀況。
2009年,規劃區域78個國控斷面中,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的斷面有48個,約占61.5%,Ⅳ類至Ⅴ類斷面23個,占29.5%,劣Ⅴ類斷面7個,占9.0%,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糞大腸菌群、石油類、揮發酚、氨氮、化學需氧量和總氮。長江干及20條主要支有52個國控斷面,其中42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占80.8%。干的18個國控斷面中,有17個斷面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上海段水質為Ⅳ類;主要支的34個國控斷面中,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斷面為25個,水質為Ⅳ類至Ⅴ類斷面為4個,劣于Ⅴ類斷面為5個,劣Ⅴ類斷面主要集中在滁河、湘江衡陽至長沙段、京杭運河鎮江段、外秦淮河。長江干支的城市江段普遍存在岸邊污染帶。規劃區域內505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有450個水源地達標,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鐵、錳等。
規劃區域內的洞庭湖、鄱陽湖、東湖和玄武湖等湖泊共布設26個國控點位,其中6個點位水質為Ⅲ類,18個點位水質為Ⅳ類至Ⅴ類,2個點位水質為劣Ⅴ類,主要污染指標為總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洞庭湖總體營養狀態為中營養,鄱陽湖、玄武湖為輕度富營養,東湖為中度富營養。
(二)水污染物排放狀況。
2009年,規劃區域廢水排放量為104.8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占36%,城鎮生活廢水排放量占64%;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499.4萬噸,其中工業污染來源占15.5%,城鎮生活污染來源占40.4%,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占44.1%;氨氮排放量為37.8萬噸,其中工業污染來源占17.8%,城鎮生活污染來源占66.0%,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占16.2%。5個控制區中,長江口控制區廢水排放量占區域排放總量的29.3%,洞庭湖控制區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區域排放總量的34.1%和35.3%。
與全國相比,規劃區域內廢水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7.8%,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17.9%和19.2%,鎘、砷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6.6%、63.5%。規劃區域內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主要集中在湖南省,汞、鎘、總鉻、鉛、砷等排放量分別占區域排放總量的55%、81.1%、46.8%、77.6%和70.6%。
(三)近岸海域水質。
2009年,東海近岸海域水質為重度污染,、二類海水占45.2%,三類海水占7.4%,四類和劣四類海水占47.4%,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化學需氧量。其中,長江口近岸海域水質較差,為重度污染,劣四類海水占66.7%,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
三、存在的水環境問題
長江中下游域是我國人口密度、經濟活動強度大、環境壓力嚴重的域之,域水環境問題日漸突出,飲用水水源和水生態安全面臨考驗。
()城鎮污水處理水平有待進步提高。
截至2009年年底,規劃區域共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298座,污水處理能力約1992.4萬噸/日,實際處理水量為1586.9萬噸/日,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為79.6%。部分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尚不能滿足需要。配套管網建設相對滯后,普遍未能實現雨污分。工業污水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產生不利影響。
(二)工業結構性污染突出。
受沿江工業園區及傳統產業布局影響,結構性污染突出、分布相對集中,主要排污企業集中在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沿江分布的工業園區加劇了域結構性污染的特征。沿江小企業主要集中在技術水平低、治理難度大的造紙、制革、電鍍、印染、有色金屬等行業,污染比重高。
(三)農業源污染影響嚴重。
規劃區域有鄉鎮和農村人口約1.3億,耕地1.2億畝,種植業、養殖業發達,畜禽養殖等農業源對水環境影響較大。受農業源污染影響,規劃區域內20%的斷面豐水期水質差于枯水期,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糞大腸菌群和總氮。據調查,進入洞庭湖的化學需氧量、總磷、總氮總量中,農業源比例分別占51%、86%和65%。
(四)動源污染對水環境形成較大壓力。
長江中下游域船舶種類繁雜,航道內船舶密度大,危險品運輸逐年增加,加大了水污染事故風險。船舶污染收集設備、岸上污染物處理設施和接收配套設施不健全,造成船舶產生的污染物得不到全面處理;部分航運企業及操作人員環境意識淡薄,船舶污染應急設備不足,專業應急隊伍匱乏,難以有效應對重特大船舶污染事故。
(五)湖泊生態安全水平下降。
受長江干及主要入湖支水情、水質以及湖區人為活動影響,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的生態安全水平下降,水質總體呈下降趨勢,富營養化趨勢加重,有暴發較大規模“水華”的風險。湖區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
(六)近岸海域污染嚴重。
長江口及鄰近海域富營養化程度加劇、赤潮頻發,且有毒赤潮發生頻率增加,持續時間增長。近海海洋生態系統損害嚴重,生物多樣性衰減,海洋漁業資源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