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處理8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是活性污泥生物處理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一種新工藝。它不同于活性污泥法,不使用沉淀池進行固液分離,而是使用中空纖維膜替代沉淀池,因此具有高效固液分離性能。同時利用膜的特性,使活性污泥不隨出水流失,在生化池中形成8000~12000mg/L超高濃度的活性污泥濃度,使污染物分解*,因此,出水水質良好、穩定,出水細菌、懸浮物和濁度接近于零。
工藝特點。
MBR處理工藝對水質的適應性好,耐沖擊負荷性能好,出水水質優良、穩定,不會產生污泥膨脹;池中采用新型彈性立體填料,比表面積大,微生物易掛膜,脫膜,在同樣有機物負荷條件下,對有機物去除率高,能提高空氣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工藝簡單,不必單獨設立沉淀、過濾等固液分離池,占地面積少,水力停留時間大大縮短;污泥排放量少,只有傳統工藝的30%,污泥處理費用低,但一次性投資較高。
工藝流程說明。
污水經格柵進人調節池后,經提升泵進入生物反應器,通過PLC控制器開啟鼓風機充氧,生物反應器出水經循環泵進入膜分離處理單元,濃水返回調節池。反沖洗泵利用清洗池中處理水對膜處理設備進行反沖洗,反沖污水返回調節池。
通過生物反應池內的水位控制提升泵的啟閉。膜單元的過濾操作與反沖洗操作可自動或手動控制。當膜單元需要化學清洗操作時,關閉進水閥和污水循環閥,打開藥洗閥和藥劑循環閥,啟動藥液循環泵,進行化學清洗操作。MBR工藝是高效膜分離技術與活性污泥法有機結合的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它利用膜的高效截留作用,將生化反應池中的活性污泥和大分子有機物截留住,省掉了初沉池和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有效地達到了泥水分離的目的。活性污泥濃度因此大大提高,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停留時間可以分別控制,而難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延長其在反應器的停留時間,使之得到大限度的分解,大大強化了生物反應器的功能。
水解酸化的產物主要是小分子有機物,使廢水中溶解性有機物顯著提高,而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攝取只有溶解性的小分子物質才可直接進入細胞內,而不溶性大分子物質首先要通過胞外酶的分解才得以進入微生物體內代謝。例如天然膠聯劑(主要為淀粉類),首先被轉化為多糖,再水解為單糖。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成纖維二糖與葡萄糖。半纖維素被聚木糖酶等水解成低聚糖和單糖。
水解過程較緩慢,同時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厭氧降解的限速階段。在酸化這一階段,上述階段形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在發酵細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簡單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細菌體外,主要包括揮發性有機酸(VFA)、乳醇、醇類等,接著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等。酸化過程是由大量發酵細菌和產乙酸菌完成的,他們絕大多數是嚴格厭氧菌,可分解糖、氨基酸和有機酸。
日處理8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接種培養方案
1)接種量的大小: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于水量(有效池容)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
2)接種:接種培養水為稀釋后低濃度的處理水。
在正常20-35℃的條件下,水解酸化池中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濃縮污泥),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投加的比例不同,溫度越低投加量越大。投加后按正常水位條件,連續悶曝(曝氣期間不進水)3-7天后,檢查處理效果,在確定微生物生化條件正常時,進行下一步馴化培養。
一般來講,在低于20℃的條件下,接種和啟動均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冬季運行時更是如此。因此,建議冬季運行時污泥分兩次投加,一次投加活性污泥投加比例8%(濃縮污泥),連續悶曝(曝氣期間不進水)7天后,檢查處理效果,在確定微生物生化條件正常時,方可小水量(低濃度水)連續進水25天,待生化效果明顯或氣溫明顯回升時,再次投加10﹪活性污泥,生化工藝才能正常啟動,進行下一步馴化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