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形狀
治理前后水體透明度大幅提高,藻萍消失不見,水體聞不到臭味。主要水質指標(DO、PH、ORP、COD、SS、氨氮、TP等)明顯提高。處理效率較高,治理成本低廉
利用改質后的水去澆灌土壤,可以修復板結土壤,修復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
在主流工藝(A2/O、氧化溝)基礎上,針對城鎮污水處理的除磷脫氮要求,優化工藝構成和流程配置,輔助化學除磷和碳源補充措施,從總體上強化了除磷脫氮能力,同時,將沉淀、厭氧、缺氧、好氧及回流等系統高效整合成一體,進行集成化設計,極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銜接管路和工藝水損,節約建設和運行成本,使操作管理更為簡便,并使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標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成為城鎮污水處理和污染物減排高效且經濟的關鍵技術
水污染防治效果
近十年已建成投運采用本技術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已有30多座,包括新建、擴建和提標改造工程,累計處理規模已達100萬噸/日以上。僅按污水處理廠執行排放標準從一級B提升到一級A計,已實施項目累計可每年減少排放COD、BOD、懸浮物各4000噸,總氮2000噸,氨氮1200噸,總磷200噸,可節約建設投資平均215元/噸,累計節約2.64億元;單位運行費用節約10%以上;運行能耗平均節約0.08度/噸,合計9.84萬度/天,全年可節能3591.6萬度電,節能減排*
動態生物膜污水處理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動態膜代替膜生物反應器中的超/微濾膜,依靠在大孔基材上快速形成的活性污泥濾餅層,完成高精度分離(0.2μm),同時實現強化脫氮、降低能耗的目的。成套反應器由?6mm微管動態膜組件、膜污染控制系統、生物反應器和自控系統等構成,出水可達到一級A回用標準,為中小型市政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改造及工業污水治理提供了一種高效、節能的整體解決方案
地埋式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形狀水污染防治效果
出水水質指標明顯優于傳統的活性污泥法,達到一級A回用標準。同時,用膜組件代替了二沉池,大量節省了占地面積。與常規MBR工藝相比,動態膜通量高達60L/m^2h,是常規MBR膜的4倍,而成本僅為常規膜的1/4~1/2,使用壽命能達到3年以上。除此之外,動態膜系統采用重力驅動模式,無需膜底部強烈曝氣,膜區能耗降低80%關鍵技術
1、濕地設計過程中確定了濕地負荷與填料理化性質的相關關系,圍繞提高濕地運行穩定性和污染物去除效率,進行了如下功能填料的開發。
(1)低滲透基質由天然礦物篩分級配而成,用于濕地功能層填充,粒徑0.15mm~4mm
(2)固磷基質由高鈣、鐵及鎂礦物質粉碎燒結膨化而成,用于功能層填充,Ca2+、Fe2+、Mg2+總有效濃度30%以上,粒徑0.2mm-3mm。
(3)微生物基質包括厭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兩類功能菌,用于濕地填料微生物接種和快速穩定。通過對多種功能微生物性能試驗、篩選、配比而形成,有效活菌數≥2億/g。在現有基質技術基礎上,通過對礦物和微生物進行指向性的篩選和開發,對現有指標進行進一步的提升。
2、圍繞改善濕地水力及供氧條件、提高布水均勻度,開發水力計算軟件1套、開發均壓通氣布水系統、出水收集系統以及應急檢修系統等濕地部件結構。其中
(1)均壓補水系統采用自回水設計,通氣量5-8m3/㎡.d,布水量20-60l/㎡.h,依據位點、負荷流量可調節,布水均勻度±10%,壓力均勻度±10%,冬季運行空管率95%以上。
(2)出水收集系統:清水收集率95%以上,可通過粒徑<0.1mm,收集量10-40l/㎡.h。
(3)應急檢修系統的反沖洗流量0.3-0.6m3/㎡.h;置換率80%以上。
3、通過結構部件的研發、改良以及功能填料的應用,冬季濕地內部溫度可保持在15℃左右,解決一般濕地在冬季北方結冰、無法周年運行的問題。
(1)濕地水位可調節,冬季保持低水位(50cm)運行,避免結冰的發生。
(2)濕地接種微生物并快速穩定,微生物生理活動過程是熱量釋放的過程。
(3)濕地表面覆蓋隔離層基質,起到保溫蓄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