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廠污水處理工藝設計
一、概述
199=6308=6916
在淀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生產廢水含有淀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等溶解性有機物質,小顆粒淀粉、纖維等不溶性細小顆粒有機物及泥砂等無機物。為了減輕后續處理構筑物的處理負荷,保護后續處理設施,應在馬鈴薯輸送、清洗排放的廢水預處理處理設施的前端安裝旋轉沉沙池、格柵等,以截留原污水中較大的懸浮物或漂浮物、去除廢水中泥沙。而在主生產線排放細胞液廢水中,需要通過沉淀、淺層氣浮等物理方法去除懸浮物、膠體物質及部分有機物,同時回收植物蛋白飼料等。
二、處理流程
粉條污水看似簡單,但工藝選擇至關重要,若工藝選擇出現問題,*有可能出現后續一系列問題。一般采用物化法(氣浮、混凝沉淀、吸附等),但其去除效率不穩定、運行費用高、 管理操作不便。近年來也有以好氧法為主的處理技術,對有機物的去除雖較好,但其運行費用較高。而將厭氧好氧相結合的技術,經過在多個廠家的多種食品生產廢水處理中的應用表明,該工藝處理**、運行費用低、投資較少、操作管理非常簡便,二次啟動非常便利,出水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1996)中的一級標準。
三、設計思路
(1)一級處理:排放的廢水先后流經粗細兩道格柵,主要去除較大懸浮物和漂浮物,防止污水提升泵等機械設備堵塞。然后流入隔油沉淀池,廢水中含有泥沙等,這些可通過自然沉淀去除,沉淀的泥沙定期用污泥泵打入污泥濃縮罐。油脂則漂浮在水面,可以人工撈出回收處理。由于其廢水水質水量波動較大,以確保后續處理效果和運行穩定性,在處理工藝流程中設置調節池,以均化水質水量。保證系統平穩運行。還可以通過調節池均化其本身的酸、堿度,以使廢水的pH值滿足后續處理工藝的要求。廢水中含有的血污、油脂、油塊等,通過混凝氣浮得到有效的去除。
(2)二級處理:對于屠宰廢水中難降解、濃度較高的COD 、BOD ,預處理過程中不能去除,故二級處理采用生化處理,本設計采用水解酸化-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水解酸化池主要目的將大分子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以便在好氧過程中進一步得到去除。
(3)三級處理:好氧處理后的出水,溢流到沉淀池中,沉淀后上清水進入消毒池,沉淀池中的污泥定期用泥漿泵打入污泥濃縮罐中。